提起“皮具包包”,总有人觉得是现代时尚的专属。但回溯历史就会发现,古人对“随身储物”的讲究,丝毫不输当下——那些藏在典籍、壁画里的古代皮具,不仅是实用器物,更是流淌着时代风骨的美学符号。
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
“包”最早叫做“囊”。先秦,人们意识到把东西放在身上不方便,于是用针缝制了“囊”,外出时挂在腰间,谓之“佩囊”。
秦汉时期,标志性形制“鞶囊”应运而生。其以熟牛皮为主要材质,经精细鞣制后质地柔韧,采用“缝合+扣环”结构,系于腰际(鞶带之上),专门盛放印绶、文书、符节等官方信物。
这时期的皮具等级森严:皇帝用黄牛皮鞶囊,饰以金扣;卿大夫用兽纹鞣革,银扣为饰;士人用素面皮革,铜扣点缀,成为“服制与身份绑定”的可视化载体。
魏晋乱世推动了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碰撞,皮具包包呈现“胡风汉化”的鲜明特征。游牧民族的“皮囊”(以马皮、羊皮为材,轻便耐磨、容量大)传入中原,与本土鞶囊结合,形成“皮帛拼接”的新形制——囊身用皮革保证耐用性,袋口、系带用丝帛提升美观度。
皮囊壶
陕西潼关高桥税村 隋墓壁画(局部)
唐时期,“鱼袋”取代鞶囊,成为官员身份标识——以牛皮或鹿皮为底,内衬丝帛,按品级饰以金、银、铜鱼纹,盛放鱼符(官员凭证),形成“金饰鱼袋(亲王)、银饰鱼袋(三品以上)、铜饰鱼袋(五品以上)”的严格等级规范。
民间皮具则呈现多元风貌:商旅常用“褡裢”,以双层皮革缝制,两端为袋、中间系带,搭于肩头,耐磨抗造,可装衣物、银两;女子喜爱“香皮袋”,以薄软羊皮制成,绣有折枝花鸟,内置香丸,系于腰际或裙带,兼具储物与熏香功能。
宋代重文轻武,皮具风格趋向素雅内敛。文人偏爱“素面皮笈”,以藤条为骨、皮革为面,方形硬挺,可直立放置,盛放书籍、文房四宝,尽显儒雅气度;民间流行“荷包式皮袋”,以软质羊皮制成,小巧玲珑,表面压印缠枝莲、吉祥纹样,既是储物工具,也是男女定情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