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10年」是懒熊体育今年一个特别栏目,寻找那些创立或者业务运转正好10年的创业公司,听听它们是如何生存下来的,而又留下哪些真正的“悟”。两年时间,一家公司销售额从300万做到近4亿元,实现了超过125倍的增长。这种成绩让人艳羡,但外人没看到的是,在这样的爆发前,他们摸索了8年。沃兰迪正式创立于2015年。但在2016年,沃兰迪的创始人周健和张乔扬夫妇一度因为没有经验,差点让这个品牌错失早期的起步。当时,他们第一款名为“燃速”的钉鞋在一个月内卖出了一万多双。尽管在做沃兰迪之前,周健已经通过电商积累了不少经验,但那更多是关于如何“卖货”,而不是如何从零开始做一个自主品牌。由于不熟悉新品爆单后的供应链和平台节奏,他们错过了45天的黄金补货期,导致产品断货,销量排名迅速下滑,原本在平台首页凭借销量赢得的展示位置,也因此消失了。“那一次让我们意识到,光有好产品远远不够,还得懂经营。”周健向懒熊体育回顾道。这次教训让他们开始系统地学习如何做生意。事实上,在做沃兰迪之前,周健在做运动员期间就开始尝试从国外代购跑鞋、运动鞋,后来逐步发展成为耐克、阿迪达斯在国内田径领域的四大分销商之一。这段经历为他们后来创立自有品牌积累了行业认知和启动资金。十年间,从钉鞋起步,沃兰迪如今已经拓展出体考体测鞋、马拉松竞速鞋、大众训练鞋等品类。2022年,沃兰迪的销售额还只有300万元,到2024年已接近4亿元。周健对懒熊体育透露,沃兰迪今年销售额已完成3.8亿元,预计到年底将突破5亿元。
周健至今仍是黑龙江省跳远纪录的保持者,正是这种专业运动员的背景,加上多年分销商的经验,让沃兰迪看到了市场空白——国际品牌在产品上未必完全适合亚洲人脚型和中国运动员、跑者的竞技习惯。张乔杨对懒熊体育回忆起早期的产品测试:“那时候,我们经常一起去田径场,他反复测试每个细节。有时候为了一个钉位的位置,能测试整个下午。”
▲沃兰迪创始人周健(右一)
周健对产品的细节十分敏感。张乔杨举例说,钉位移动0.1毫米带来的脚感差异,对他来说就像不同色号的口红对女性的区别一样明显。对细节的关注虽然延长了研发周期,但为后续的产品口碑打下了基础。首款钉鞋的成功验证了专业路径的可行性,但沃兰迪没有急于扩张。2017-2021年间,沃兰迪发展相对缓慢。他们当时只做面向体育生的场地竞速跑鞋。用创始人的话说,那时主要精力还在耐克阿迪的分销业务上,沃兰迪是“顺带着做”。变化发生在2022年。随着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的政策效应开始实质性地落地市场,体考体测鞋的需求出现明显增长。沃兰迪在2022年已经面向普通学生推出了跑鞋,尽管当时并未刻意主打“体考体测”概念。“我们2022年做面向普通学生群体的跑鞋时,并不知道后面体考体测鞋能这么火,”周健说。他们基于专业跑鞋技术开发的“梦幻闪电”跑鞋,在2022年底的两三个月内卖出十几万双,创下品牌纪录。这次销售爆发让沃兰迪彻底将重心转向自有品牌。他们决定离开哈尔滨,将运营中心迁至厦门,将生产基地搬到晋江。这次搬迁解决了当时的发展瓶颈,晋江完善的产业链和快速的响应能力,为后续增长提供了支持。在新的生产基地,沃兰迪采用了“自建工厂负责研发设计和样鞋+代工厂负责成熟产品生产”的模式。核心研发在自有工厂完成,量产则交由服务一线国际品牌的代工厂负责,以确保产品品质的稳定性。体考市场的机遇看似偶然,实际上与沃兰迪此前的技术积累有关。他们内部分析认为,“早前在专业钉鞋上积累的经验,正好符合体考市场对产品性能的需求”。例如,沃兰迪将在专业钉鞋上验证过的碳板助推理念和气垫缓震技术,针对体考场景进行改良,下放至“火箭系列”等体考鞋中,瞄准的就是提升立定跳远、百米冲刺等项目的成绩。其产品思路很直接,将在田径专业赛场上验证过的技术,针对体测场景进行改良,“我们就是想把田径赛道上的专业竞速科技,‘下放’到大众市场。”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周健坚持认为,体考鞋的本质仍然是专业装备,在他看来,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升学前途,做起来更需“责任感”。为此,沃兰迪在体考鞋上延续了专业标准。除了技术下放,还针对青少年足部尚在发育的特点,对鞋楦结构进行了专项优化,以在长时间训练和考试中提供更舒适的包裹性。这类举措虽然提高了成本,但有助于品牌建立差异化。
▲得物榜(户外跑步服、运动鞋、气垫跑鞋)
市场表现显示,沃兰迪如今已在细分领域建立了竞争力。以其表现最好的得物平台数据为例,在截至发稿前一个月的户外跑步服类目榜单中,沃兰迪位居榜首;在近一个月的运动鞋大类榜单上,其稳定在前十名,与李宁、耐克、安踏等国内外运动大牌同场竞技;而在最近一个月的气垫跑鞋人气榜中,沃兰迪火箭体考体测鞋综合人气排在第一。不过,榜单位置只是结果,沃兰迪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商业模式——当其他品牌强调降本增效时,它选择了另一条路。
“沃兰迪的产品成本是在增加的。”周健对懒熊体育表示。这种反行业常规的策略基于一个判断,中国消费者不缺便宜的跑鞋,缺的是高品质产品。他们不避讳讨论具体成本。“以沃兰迪的火箭跑鞋产品为例,成本是某些竞争品牌的2.2倍,对于主打低价的品牌,沃兰迪的成本能达到其接近3倍。”周健提到,市场上不少已发展成熟的品牌甚至有成本仅50元的跑鞋。高成本直接体现在材料与工艺上。最具代表性的是“逐日”马拉松跑鞋,它采用了对工艺和设备要求极为苛刻的纯PEBAX超临界发泡技术。这项技术能实现极致的轻量化和高能量回馈,但代价是高达70%的产品报废率,“这意味着每生产十双鞋,就有七双的中底在静置72小时后报废,最终只能留下两三双合格品。”这项技术虽非沃兰迪独有,从专利布局来看,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均在PEBAX发泡及相关先进中底制造技术领域有深厚积累——但沃兰迪是国内少数敢于将纯PEBAX超临界发泡技术坚持用于整鞋中底,并承认其伴随高达70%报废成本的品牌之一。国际品牌的顶级产品线(如耐克以PEBAX为核心发泡材质的ZoomX泡沫系列)已验证了PEBAX材料在极致的轻量化和高回弹方面的卓越性能,而沃兰迪的“逐日”则选择了对标顶尖的纯料发泡路线。如此高的报废率意味着每一双合格的“逐日”跑鞋,仅中底部分的成本就高达600-700元,这还不包含前期的研发投入以及后期的人工等,这也解释了“逐日”为何定价1299元。这样的成本结构自然反映在产品定价上。沃兰迪的产品价格区间从128元的入门级钉鞋到1299元的“逐日”马拉松跑鞋。其中,针对核心体考体测市场的跑鞋,如“火箭气垫跑鞋”“911梦幻闪电”等系列,主力价位集中在399-699元区间;而面向大众的“熊猫”万金油训练鞋等产品,则定价在300-500元档位。对于外界关于“沃兰迪产品定价偏高”的吐槽,周健表示理解。“我们收到过学生群体的反馈,说‘如果你预算够的话,可以买一双沃兰迪’,或者吐槽‘沃兰迪飘了,价格那么高’。”但沃兰迪内部认为,这是品牌定位和产品策略的必然结果。与此相对应,沃兰迪为其体考体测跑鞋打出的口号则直接切中目标用户的核心诉求——“穿沃兰迪考出满分好成绩”。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的专业性,沃兰迪还与高校合作。2025年,沃兰迪与清华大学体育健康科学研究中心合作建立实验室,希望通过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和数据建模,对鞋楦结构、碳板性能等进行更精细的调整。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跑鞋研发从“凭经验、靠感觉”变成更有依据的过程,形成一个从科研到产品再到实际验证的闭环。在产品开发中,“有时候周健凭着运动员的直觉认为某个设计需要调整,但初期的数据暂时看不出明显问题。进一步测试后,往往证明他是对的。”张乔杨说。
过去十年沃兰迪专注在跑步领域,基于此,产品线清晰地围绕着“场地”和“竞速”两个核心关键词展开。虽然从钉鞋起家,但沃兰迪很早就将技术在更广阔的跑鞋领域应用。其最新的火箭气垫钉鞋单只重量仅155克,比耐克顶级钉鞋轻了10克,并成为国内首款通过国际田联认证的短跑钉鞋。而真正让品牌实现规模增长的,是将这种专业场地竞速技术,下放至大众跑鞋产品线。体考体测鞋是近年来的增长引擎,核心王牌是“火箭系列”。这类鞋款在设计理念上模拟了专业钉鞋的抓地力和助推感,通过内置的碳板和气垫技术,针对性地提升立定跳远、百米冲刺等体测项目的成绩表现。根据沃兰迪提供的数据,其火箭气垫跑鞋等爆款季度销量能突破50万双。马拉松竞速鞋则以“逐日”和“追月”系列为代表,目标受众分别是精英选手与进阶大众跑者。“逐日”采用纯PEBAX超临界发泡中底与SC-Magnetic™全掌碳板,研发周期超过两年,在云南曲靖与埃塞俄比亚基地做了累计2000小时高原实测,今6月正式上市,而今年10月发售的“追月”也并非“逐日”的降级版,而是一双将技术普惠化的跑鞋。例如,在北京马拉松中,由一群大众跑者组成的“追月”破三团实现了93%的破三率与97%的PB率,最佳个人成绩提升超26分钟。大众综合训练鞋“熊猫”定位为“万金油”产品,适配综训、慢跑等运动场景,凭借其舒适度和性价比在更广泛的消费者中建立口碑。
▲沃兰迪天猫旗舰店品类一览
值得注意的是,沃兰迪还将在12月推出品牌第一款篮球鞋,该鞋款被定义为国产首款气垫结合碳板的篮球鞋,其设计逻辑融合了跑鞋产品的轻量化和速度感理念。为确保新品类产品的专业性,其研发设计团队也引入了来自国际一线运动品牌的篮球鞋设计师。和传统运动品牌的销售渠道不同,沃兰迪目前只做线上,周健解释说:“现在大家都在开线下店,但我们觉得线上更适合目前我们的发展节奏,年轻人喜欢线上购物,而且线上也更适合我们这种‘少SKU、深库存’的产品运营模式,而且更有效率。”他们明确表示,沃兰迪坚持轻资产模式,目前没有开设线下门店的计划。目前,沃兰迪在天猫、抖音、京东三大平台的销售额分布相对均衡。周健坦承这种均衡是刻意为之,因为“过度依赖一个平台,可能会有风险”。在营销上,沃兰迪更看重专业领域的认可,通过赞助省级运动队、签约专业运动员、参与专业赛事等方式,在专业领域逐步建立起品牌信誉。除了国内,沃兰迪在云南和肯尼亚设有马拉松训练基地,长期签约并支持一批运动员在那里训练,新产品会在这些基地进行长达半年到一年的实地测试。
这
些投入也直接反映在赛场上,2025年宜昌马拉松,由15名选手组成的沃兰迪“逐日”跑团,表现出色,其中蒋金志、谢杰、高金升包揽半马男子组领奖台,刘甜、余悦、张开琴夺得半马女子组前三,温敏则斩获全马男子组亚军。此外,在刚落幕的南京马拉松“破三选手穿着品牌榜”中,“追月”跻身第十;在近期举行的眉山东坡马拉松上,陶辉身着“追月”斩获男子亚军。此外,沃兰迪目前已成为天津、黑龙江省队田径队的官方签约装备供应商,其也出现在刚刚结束的十五运上。面对普通消费者,沃兰迪主要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发布产品测评、使用教程等内容,帮助消费者理解产品的专业特性。周健强调,沃兰迪的推广主要集中在新品前期,后续销售很大程度上依赖口碑和复购。在产品更新上,沃兰迪不追求速度。“我们不会为了更新而更新,”周健说,“每个新品的推出都必须有明确的技术升级或体验优化作为支撑。”他透露,虽然已经准备了多款新品,但有好几款计划放到明年发布,因为“太频繁迭代容易让人眼花缭乱,会分散产品的关注度”。
站在十年的节点上,沃兰迪面临着新一轮的战略选择。品牌出海被认为是其中不可忽视的方向之一。周健透露,通过TikTok等平台的内容传播,沃兰迪已积累了一定的国际关注度,经常有国外运动员主动联系咨询产品,还有国外运动员和跑者通过中国的电商平台自行购买,“甚至有一些国外运动员穿着自己购买的沃兰迪跑鞋去比赛。”但沃兰迪对出海的规划显得比较谨慎。“欧美市场肯定是我们的第一站,但具体的时间表还在规划中。”他们内部分析,欧美市场对专业跑鞋的认知度和成熟度远高于国内,这既是品牌国际化的机会,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竞争。周健分享了一个观察,在美国,即使是业余跑步爱好者不只对专业跑鞋乃至对田径运动员所使用的专业装备也有相当的认知,而国内这方面的认知还主要集中在专业圈层。这种市场成熟度上的明显差异,决定了沃兰迪在出海过程中需要采取完全不同的市场教育策略。除了市场拓展,技术创新是沃兰迪另一个重点投入的方向。周健透露,品牌正在研究自修复鞋底、智能温控鞋面等前沿技术。其中,自修复鞋底技术已在进行中。这项灵感来源于汽车轮胎制造的技术,通过在鞋底材料中植入特殊的微胶囊,当跑步摩擦导致鞋底温度升高至特定程度时,胶囊会释放修复分子,重新连接磨损断裂的分子链,从而大幅延缓鞋底的磨损速度。这项技术计划应用于“追月”系列跑鞋上。同时,他们也在研究能在鞋面上实现太阳能转换以实现保暖或降温的技术。对于近年来异常火爆的越野跑鞋赛道,沃兰迪十分谨慎。周健表示,只有亲自去深入体验之后才会有明确的规划,“目前沃兰迪的所有产品品类,都是我热爱以及从事过的运动项目。我们只做自己真正懂的领域。”对于行业普遍关注的盈利问题,他给出了相对务实的回答:“沃兰迪从创立第一款产品开始就是盈利的,但整体的利润率水平不高。”他解释说主要是因为品牌将大部分利润重新投入到了产品研发和供应链建设中。这种将利润反复投入的模式,与他们的现金流来源密切相关。周健透露,作为耐克、阿迪达斯在国内的主要分销商之一,这块稳定盈利的业务持续为沃兰迪品牌进行“自我输血”,使得他们没有必要引入外部资本。
▲其线上主要分销代理阵地“运动空间 田径钉鞋”淘宝店目前的品类分布
也正因为如此,在团队组织架构上,沃兰迪坚持不引入外部融资、无外部股东的结构。他透露,时常会有投资人、机构甚至碳板工厂和代工厂找来想合作,“有的直接说拿一个亿、两个亿放到生意里,想入股。”“我们用两年时间把销售额从300万元做到了接近四个亿,我们有自己的现金流来源,沃兰迪不需要投资人,也不需要合伙人,也不需要股东。”周健说。这种依靠自身业务输血、拒绝外部投资的做法,保证了品牌在战略决策上的独立性。在规模庞大的运动鞋服行业,年销售额5亿元左右的规模并不算大。但对沃兰迪来说,企业规模从来不是首要目标。在谈到想要把沃兰迪打造成什么样的品牌时,创始团队很排斥说沃兰迪要成为下一个谁。“如果非要找一个对标目标,”周健说,“我们更希望成为中国的On昂跑。”从运动员转型分销商,再到创立自己的品牌,他的这段经历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沃兰迪的发展路径,不追求一夜爆红,而是在关键节点上实现跨越。在走过第一个十年的摸索和积累后,沃兰迪正按自己的节奏,跑在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上。虽然规模还不算大,但通过细分领域找到了自己的一丝生存空间,尽管这条赛道,正变得越来越拥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