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皮毛加工是包头地区非农生产最早的手工制作业。公元前三世纪,生活在这里的匈奴人被称“食畜肉、被革、被旃裘”的民族,说明当时已具有一定的制革制裘技术和工具。
元代,云内州(含包头地区)生产的甲冑、鞍鞯、皮橐(鼓风用具)、革囊(羊皮船)等革制品“具封贡”。明代,当地皮革皮毛产品有:皮帽、皮袄、皮靴及甲冑、鞍鞯。其产品范围随着时代的进程而不断扩大。清道光四年(1824年),有白皮坊、成衣铺组成的“威镇社”,进行鞣制皮毛和缝制皮袄、皮裤。清同治年间(1863年),有黑皮坊、水胶坊、鞍组成的“义合社”。黑皮坊以牛、马、驴、骡、骆驼等畜皮为原料,鞣制皮革,加工胶子皮,制作鞋底、鞋帮、底面、皮鞍、车马辕具、皮箱等。靴铺、鞋铺分别制作皮鞋、布鞋。从清光绪初年起的三十多年中,由于帝国主义的大举入侵,外国资本主义资本的广泛渗入,包头迅速沦为半殖民地化的商业经济,成为外国资本主义掠夺我国西北地区皮毛、药材等原料的供应地。
民国12年(1923年),京绥铁路通车,包头成为西端终点站,又大大提高了包头在西北地区的商业集散地作用。到民国17年(1928年),包头有黑皮坊37家,白皮坊60家。每个作坊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包头镇商会所属大小商户160家,贸易额约2000多万元,其中皮毛类成交额有1000多万元。包头成为西北地区“皮毛一动百业兴”的水旱码头。
在20世纪30年代,每年从5月份起,每天都有装着羊毛和牛、羊皮张的平板船、高帮船、牛皮筏,络绎不绝地从甘肃兰州、青海、西宁一带经黄河水运到包头南海子。南海子码头经常停靠船舶三、四百只,多则千艘,上下排列长达10里。同时,还有从阿拉善、蒙古以及后山地区来的驼队,一来就是几十峰。每到旺季,包头城市便货栈充盈,旅店人满,贸易繁忙,主要是做皮革皮毛转口生意。
1938年,日本财阀随日军进入包头后,建起“蒙疆皮革株式会社包头工厂”(包头市皮革厂的前身),从业人员百人左右,装备有转鼓、压底机、打光机等制革设备,生产牛底革、牛带子革等军需革。并将毛皮经初步硝制、水洗、风干后,打捆运往日本。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绥远省政府接管该厂,改名为包头皮革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