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代工大厂最能感知真实需求。
近日,制鞋大厂來亿-KY给出三条直观脉搏:
Adidas 第四季回温、Hoka 小幅分摊关税且影响可控、Converse 动能偏弱。
这不是财报修辞,而是接单与出货的当下反馈(以下均为來亿-KY供应链口径,非品牌全局政策)。
Adidas:
经典鞋续命,Q4强于Q3
公司称 Q3 动能降温、Q4 明显转强。驱动包括 Samba 新材质(仿毛皮/pony hair)新款、篮球鞋补库与休闲跑拉升。
目前 Adidas 尚未要求供应链分摊关税(限于來亿-KY对应产线)。
Samba LT “Cow Print”等为仿毛皮/pony hair材质的翻新款,2025夏季起在全球渠道陆续上架/抽签。亦有“Pony Hair Pack”“Leopard Print”等衍生配色,印证“材质翻新、渠道补库”的动因。
Q4 的改善更像“补课”而非全面复苏:
经典款通过材质翻新与补充库存可带来增量,但时尚周期峰值不可掉以轻心。
未要求分摊关税,意味着來亿-KY短期毛利压力可控,但需求能否持续,还要看这些老款鞋的热度能撑多久。(品牌层面2025年Q1/Q2均呈双位数增长,仅作背景,不等同单一供应商订单)。
Hoka:
高客单托底,关税一起扛
來亿-KY披露 Hoka 占营收约30%、其中对美出口约40%。
已提出分摊关税,幅度约2–3%;公司评估影响偏低且可控(限來亿-KY对应订单)。
母公司 Deckers FY2025 年度披露 HOKA 收入同比+24%(品牌动能仍强),FY2026 Q1 继续高增长,同时多次提示“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性上升”。
当前 2–3% 的分摊更像试探而非全面外溢。
Hoka 之所以能稳住,是因为产品客单价高、跑步需求稳定。但一旦关税或运输等成本再上涨,品牌大概率会把更大一部分压力转嫁到代工厂。
代工厂只能靠提升产品结构(多做高客单价品类)和重新分配产能地点,来稀释这些额外成本。
Converse:
仍在走弱,影响有限
來亿-KY称Converse 在代工端的表现依旧偏弱,虽然也提到过关税分摊,但由于订单量本身占比不大,对公司短期财务影响有限(仅限來亿-KY口径)。
Nike 财报显示,Converse 在 FY2024 Q4 收入同比下滑 18%,主要拖累来自北美和西欧;FY2025 Q1 继续同比下降 15%,此后 FY2025 Q2/Q3/Q4 也都维持双位数跌幅。
这一连串数字印证了品牌的“持续疲软”。
Converse 面临的根本问题在于产品和定位本身,短期很难靠代工厂来修复。
对來亿-KY而言,订单占比低意味着整体风险不大,但在与客户的议价上明显不如 Adidas 和 Hoka 强势,因此需要谨慎分配资源,避免为了追求出货量而过度压缩利润。
订单节奏与落地
來亿-KY 2025年7月营收 NT$28.57 亿元,环比 -7.8%/同比 -14.9%。
公司称 Q3 预计与去年持平或略降,Q4 有望接近 Q2,并点名 “关税未定”致 7–8 月客户观望,9 月订单开始增加。下半年 ASP 高于上半年、毛利率有望改善。
这是一种典型的“先压后补”节奏:
政策不确定、品牌压节奏、旺季前集中补库存,且來亿-KY产能以越南/印尼为主,有望承接转单。
能不能真正改善,还要看高毛利产品(利润更高的鞋款)在整体出货里能不能维持足够份额。
如果政策的不确定性持续下去,品牌很可能会逐步把新增成本一点点转嫁给代工厂。这样一来,代工端的利润不会突然下滑,而是被慢慢侵蚀,就像“温水煮青蛙”,压力会越来越明显。
最后:
从“可控”到“稳固”,还差两步
这份一线回报显示:
來亿-KY 当下确实可控,但并不稳固。
一边依赖 Adidas 经典鞋款的热度能维持多久,一边承受 Hoka 关税分摊逐步上调的压力,中间还得等政策落地这道关口。
三个关键观察点:
真正回暖的关键不在于品牌(adidas)给渠道下了多少订单(sell-in),而是这些货是否真正被消费者买走(sell-through)。以及 Samba LT 仿毛皮等更新是否延长生命周期(看 2025H2–2026H1 销售与库存周转)。
Hoka 分摊比例是否上调,以及 Deckers 后续法说对贸易成本与毛利指引的变化。
“关税未定”何时落地为明确规则,以及品牌对供应链的成本转嫁策略是否扩大覆盖面(对来亿-KY订单节奏的实际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