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名企掠影
老号闪光
上海第一西比利亚皮货店
早在20世纪20年代,南京人陈长华已在上海滩开设经营“陈长记皮货店”。1930年,陈长华之子陈金荪子承父业,从一个俄罗斯人手里盘下了静安寺路1135—1137号、戈登路口(今南京西路江宁路口)的一家皮草行,为区分相邻两家同名的俄式“西比利亚”皮货店,遂在“西比利亚”前加冠“第一”,取名“第一西比利亚”。于是,在与外商洋货竞争中脱颖而出,“第一西比利亚皮货店”就在上海外商云集的黄金地段静安寺路上诞生了。开业伊始,陈氏还聘请俄罗斯人“蒂载夫”为店经理,最初的客户对象主要还是远道而来上海滩的外国旅游者。
在陈氏父子的精心策划下,采用一头猛虎雄踞在地球上回首长啸的图案,注册了“虎啸”图案商标,大气凌然。由于在经营上紧紧抓住市场趋势与顾客需求,“第一西比利亚”很快赢得许多外国顾客上门定制自己心仪的裘皮服装,从此“虎啸”牌皮装在上海滩声名鹊起,饮誉海外。
新中国建立前后,“第一西比利亚”作为一家前店后工场格局的裘皮服装加工营销企业,在全体同仁的努力下, 在制作方面,以选料考究、做工精细、款式新颖而称著,通过“串刀、拔枪、嵌革、刷色”等传统工艺的巧妙运用,精工细作,注重创新设计,使成品提升档次、穿着华贵而蜚声中外;在业务方面,推出承接定制、修改及清洗、上光、整饰、保养等一条龙服务,以确保本号各色皮装能实现四季畅销的经营特色;逐渐发展成为沪上名闻遐迩、引领裘皮服装潮流的佼佼者。此后,不仅招徕外国友人、名人望士慕名来店定制自己心仪的裘皮服装,而且店里还派出技术专家上门为中外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20世纪50年代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后,“第一西比利亚”的经营服务更上层楼,深得中外名人的青睐。据当时的私方经理、皮草专家朱联章回忆,先后有诸多中外名人政要慕名到店定制皮装,也曾邀他上门服务。诸如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阿尔巴尼亚总理谢胡、尼泊尔首相等,以及大家熟知的蒋宋美龄穿着貂皮大衣所拍的照片,照片中那件雍容华贵的貂皮大衣就是“第一西比利亚”出品的。
“文革”期间,曾被更名为东方皮货服装商店,后来又恢复“第一西比利亚”原名,继续沿用“虎啸”图案注册商标。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到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原先被视为“奢侈品”的高档裘皮服装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第一西比利亚”皮装一时成为抢手货,这也推动了“第一西比利亚”进入发展快速道。
长期以来,“第一西比利亚”的字号、品牌、商标相得益彰,积淀了丰厚的品牌文化内涵,自1930年公司品牌创建,先后注册了“虎啸”和“第一西比利亚”商标,近百年来一直声名远扬,历久弥新,曾被上海服装行业推举为服装著名品牌。1989年,“第一西比利亚”被上海市第一商业局评为上海首批“名特商店”。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司的“虎啸”和“第一西比利亚”品牌裘皮服装产品连续多次荣获“上海名牌产品”称号。1993年,被国家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出任第一西比利亚皮货有限公司(工厂)厂长的李勇师承上海特级服装技师施阿龙,是一位难得的品牌传承人,现已申报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他主要从事产品的设计、开发、高端定制、后期维护等生产管理工作,曾兼任意大利皮装品牌“丹尼”“璐仙奴”的首席制版师。
进入21世纪以后,“上海第一西比利亚皮货有限公司”归属于上海开开(集团)有限公司及上海鸿翔百货公司旗下,公司在时任总经理朱进的带领下,积极贯彻 “传承为本,创新为魂”的品牌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品牌建设,持续拓展皮装业务,持续让“第一西比利亚”更加发光发热。
2011年,“第一西比利亚”被国家商务部重新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上海皮革服装厂生产的各式女士皮衣
上海皮革服装厂
上海皮革服装厂的前身应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华昌祥皮革服装厂。1945年10月,沈德华在上海汕头路69号创办了华昌祥皮革服装厂。1948年11月,华昌祥皮革服装厂迁址于西藏南路547弄3号。当时该厂主要生产“飞鹰牌”皮革服装,产品主要有羊皮大衣、猎装、茄克3大类。品种规格繁多,但年产量仅800件左右。
新中国建立以后,该厂生产得到长足发展,1952年该厂皮革服装产量达到6000余件,令全厂员工欢欣鼓舞。
1956年全行业实现公私合营时,有20多家小厂并入华昌祥,遂成立华昌祥中心厂。厂址几经变迁,在1958年始定于上海市长宁区凯旋路1058号。
1959年,华昌祥中心厂更名为上海长宁皮件厂。 1960年,该厂年产各类皮革服装5.58万件、皮手套11.33万副、皮帽子2.24万顶。1967年,华昌祥皮革服装厂又从上海长宁皮件厂改名为上海第五皮件厂。
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皮革服装在品种、款式的开发上也有所创新,该厂陆续开发生产皮裙、皮裤、皮背心等新品种,主要供应出口外销。外销市场逐步转向欧美及日本、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该厂1967年年产皮革服装3.54万件,其中80%出口海外。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皮革服装制作上,相继出现新工艺,如:1979年开始采用国际流行的刀划面料新工艺,代替以往几十年用剪刀裁料的传统方式,使料片制作的生产效率提高25%~30%。1982年皮革服装行业从英国、日本等国引进下料机、各种类型缝纫机和电脑绣花机,在生产设备与加工技术上大大缩短了与国外同行的差距,提升了产品的质量档次,增加了花色品种,提高了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1984年,上海第五皮件厂改名为上海皮革服装厂,隶属于上海皮革工业公司。
上海皮革服装厂的员工以新厂名、新姿态投入新岗位,在设计制作上,择优选料、创新设计、精工细作,注重调整产品结构,由中、低档产品向中、高档产品发展,生产国际市场畅销的新潮皮装、套装和时装,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出口创汇能力。
20世纪80年代间,上海皮革服装厂的“金羊牌”皮革服装曾荣获上海市、轻工业部、国家经委三级优质产品奖共29项。 其中,山羊平纹革皮革服装于1985年12月获国家质量奖银质奖、绵羊革皮茄克于1986年9月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绵羊革皮革服装于1987年获国家质量奖金质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上海皮革服装行业相继出现一批属于商业系统、乡镇和地区办的企业。据1990年统计,上海市工、商系统和乡镇企业共有皮革服装生产企业11家,共计生产皮革服装82.18万件,其中:上海皮革工业公司所属的上海皮革服装厂独家生产皮革服装15.65万件,占全市总量的19.1%。
1990年,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之一《皮革服装缝制及后整理技术》项目,由上海皮革服装厂承担,并如期完成,顺利通过项目鉴定。该项目成果技术标准高,具有实用价值,使手工加工方式进入工业化生产,不仅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而且还带动了国内整个皮革服装业的技术进步与生产发展,使只能生产内销皮革服装的企业有条件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该项目曾获得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时任厂长(法人代表):张庆凤。
上海皮革手套厂生产的滑雪手套
上海皮革手套厂
上海皮革手套厂位于上海虹桥路811号,是上海最大的专业生产皮革手套的工厂。其前身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原信华皮革制品厂。
1932年,浙江宁波人柴信甫、柴顺甫在上海创建了信华皮革制品厂。建厂初期,仅有四五个员工和一台缝纫机,从生产皮票夹开始。后来经逐年发展,开始成为拥有20余名员工,生产品种拓展为包括女士皮包、各式皮腰带、皮裤带、皮手套、皮衣、皮夹克等多种皮革制品的规模较大的皮件工厂。当时,在上海滩的同行中是属于首屈一指的企业。
1956年全行业实现公私合营时,当时的“晋记”“永利”“陆发记”“森泰”“蔡金记”等11家皮件小厂相继并入,遂使信华皮革制品厂扩容,从业人数增加至104人,所生产“帆船牌”注册商标的皮衣、皮夹克、皮手套颇负盛名,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并出口到苏联及东欧各国。
20世纪60年代初,信华皮革制品厂、延安皮革制品厂和六联皮鞋厂,相继开始生产PVC人造革手套。以后,又在传统型手套的基础上,创新开发生产滑雪手套、运动手套。在滑雪手套的手背上采用镶嵌拼皮工艺,赋予手套色彩鲜艳醒目,深受用户青睐。
1976年,上述各厂通力协作,在原有基础上,根据人手在自然状态下的弯曲特点,结合滑雪手套的外形设计,又成功研发新品人造革弓型滑雪手套,使手套穿戴时更加贴合舒适。进而又采用拼、镶、嵌工艺,将色彩鲜艳、形状各异的拼皮巧妙地拼缝在手套外侧上,使所生产的人造革弓型滑雪手套花色繁多、风采各异、琳琅满目、人见人爱。
1979年,上海皮革手套厂正式组建,系由延安皮革制品厂、第三皮件厂(即原信华皮革制品厂)、第八皮件厂(即原六联皮鞋厂)合并而成。
上海皮革手套厂组建成立以后,该厂的手套产品开始进一步向中高档方向发展。在保留传统真皮手套的基础上,以尼龙绸、TC布、塔丝龙、氨纶等材料为面料,开发生产鸭掌式(即无指手套,分平型、弓型两种)手套、童式图案手套、春秋薄型手套、夜宴手套和滑雪手套等。同时,以优质牛、羊、猪真皮革,结合传统工艺,精工制作高档真皮手套。至于表带产品,多以苯胺美术革、涂塑轧花革等新原料试制成功薄型胶粘皮表带和热压凹凸缝线皮表带等新产品。
20世纪80年代,上海皮革手套厂为加快技术引进步伐,1983—1989年相继竣工合成革手套项目、尼龙弹力手套项目、“116”技术改造项目等技术引进项目,投资人民币360万元,引进美、英、德、日、意制造的各类缝纫机、下料机、片皮机、电脑刺绣机等301台(套),大大提高了该厂调整产品结构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了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根据互惠互利的原则,上海皮革手套厂先后在金山、松江建立了两个联营厂,进而又在大港、严桥等地发展了几个加工厂,从而形成了一个专业协作的企业群体,为上海皮革手套厂的生产发展增添了后劲,带来了勃勃生机。
1990年末,上海皮革手套厂全厂共有职工543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人,厂区占地面积7356.2平方米,建筑面积8621.34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57万元,净值419.5万元,拥有各类设备1018台(套),其中主要生产设备962台(套),引进设备301台(套)。主要生产各类皮革手套,70%专供外销。皮表带、皮服装、皮票夹、皮包和尼龙电缆紧固带等塑料制品,也是该厂的传统产品。1988年,该厂生产的“金狮牌”氨纶弹力手套曾获上海市优质产品称号,“海鸥牌”弓型人造革滑雪手套和“海鸥牌”牛皮日用手套曾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同年,出口产品荣获轻工业部“金龙腾飞奖(质量铜质奖)”。
据1990年统计,上海皮革手套厂全年完成总产值2231万元,税利总额230.47万元,出口创汇324.98万美元。
时任厂长(法人代表):夏梁。
上海第四皮件厂生产的彩色日用皮革手套
上海第四皮件厂
上海第四皮件厂专业生产各式男女皮手套,其前身可追溯到1936年在上海创建的庆华皮件厂。
新中国建立后,在1956年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时,由“庆华”“精成”“新新”等10家皮件厂组建成庆华皮件中心厂,当时在生产皮手套的同时,兼产少量皮裤带、皮票夹等皮件制品。1958年张洪茂皮件厂加盟庆华皮件中心厂后,厂址设在上海福建中路100号。此后,企业按专业化分工生产各种皮手套,从业人员已有百余人,产品的注册商标是“友好牌”。该厂生产的各式男女皮革日用手套,富有特色,深受市场青睐。1956—1962年,该厂大部分产品销往东欧市场;1983年以后,出口重点转向西欧、北欧、日本、美国、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65年1月,庆华皮件中心厂改名为友谊皮件厂。
1967年,友谊皮件厂正式定名为上海第四皮件厂。当时该厂主要生产日用皮手套和劳防皮手套。1972年,上海第四皮件厂共有职工145人,年产手套42.76万副,总产值为351.7万元。一年后,长城皮革制品厂加盟并入,职工人数增至256人,厂区占地面积1071平方米,建筑面积1494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23.6万元,劳防手套产量大幅增长,年产值达689.6万元。
20世纪80年期间,上海第四皮件厂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停产劳防手套,专业生产日用手套,集中力量提升产品档次,使产品向中、高档方向迈进。同时,积极开发皮裙、皮帽、皮包等时尚流行的新产品,根据市场变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1987年该厂正式出台的“金冠牌” 注册商标开始面世。
1988年,该厂被列为上海市“九·四”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684万元,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206台(套),在上海浦东新区文登路3371号建造新厂房6400平方米。从此“鸟枪换大炮”,上海第四皮件厂面貌焕然一新,被同行仰慕不已。1990年,该厂又与日本共同投资42万美元,创办中日合资“黑田·金冠”皮革制品有限公司,标志着上海第四皮件厂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90年,上海第四皮件厂拥有职工419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人。固定资产原值337.6万元,净值277.8万元。厂区占地面积2570平方米,建筑面积8452平方米。
1990年产销各类中高档日用皮手套98.5万副,皮裙等其他各类软性皮革制品3.5万件(条),全年完成总产值700.3万元,税利总额220万元,出口创汇331.5万美元。曾被轻工业部授予出口创汇先进企业称号,荣获“金龙腾飞奖”。
时任厂长(法人代表):孙秋麟。
上海亚东皮件厂生产的皮革手提包、皮腰带、皮票夹
上海亚东皮件厂
上海亚东皮件厂最早系由凌立权(又名净浦生)于1935年4月开设的一家很小的皮件工场。初创时仅有一间小厂房、一台缝纫机和3名雇工,以加工制作皮票夹为主。直至10年后的1945年员工才增至15名,主要生产经营皮票夹、女式皮包等产品。
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羊皮描花革制成的各式皮票夹、女士皮拎包等皮件产品在上海滩曾经风靡一时,于是此类小件皮制品的生产得以迅速发展。1955年,该厂员工增至30名,年产量达到10万余只,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始蒸蒸日上。
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的情势下,泰兴皮革制品社、赵鸿记皮革制品社等9家小厂并入上海亚东皮件厂,职工增至130余人,但主要生产经营的仍然是皮票夹、女式皮包等产品。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上海亚东皮件厂经过扩容,厂址位于上海斜土路(谨记路西首)。为了紧跟形势,开拓市场,发展生产,该厂当时的生产品种从比较单一转向系列化,形成了皮票夹、女式皮包、描花皮件、手提包、公文包、化妆盒、仪器盒等女士、男士皮件系列。1966年起,该厂成为上海市畜产品进出口公司皮票夹定点生产厂,年产量维持在50万只左右。同年,一家专业生产皮腰带的信诚皮件厂加盟并入,年产皮腰带达10万余条。从此,上海亚东皮件厂成为专业生产皮票夹、皮腰带的企业,产品内外销兼顾,遂使“亚东票夹”名扬海内外。
进入20世纪80年代,该厂投资92万元,引进国外先进设备40台(套),国内配套设备40台(套),在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的同时,皮票夹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达到70%左右,并实现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配套化生产,彻底改变了以往从单纯地来样复制加工滞后状态,而发展到自行设计多款式、多功能皮票夹的自主研发的灵活状态。所以产品花色品种骤然增至百余种,且产销两旺,深受外商好评。
据1990年统计,上海亚东皮件厂共有职工326名,其中各类工程技术人员24名。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26.7万元,净值63.6万元,创利税234.2万元。生产外销票夹103万只、内销票夹8万只、皮带36.7万条、塑带133.7万条,包袋388.7万只。其中,“金钱牌”皮票夹1988年荣获全国轻工业产品博览会铜质奖和轻工业部优秀出口产品铜质奖,1989年、1990年相继分获北京轻工博览会铜质奖、银质奖。
时任厂长(法人代表):茹齐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