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要闻>

 克孜尔石窟馆藏皮革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研究

克孜尔石窟馆藏皮革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研究

2025-10-11

来源:文保圈

作者:李雨蓓(乌鲁木齐市博物馆,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引言

皮革作为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天然材料之一,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过程,其制作与应用技术是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制革技术的起源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作为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标志性技术成果,与文明演进息息相关[1]。从旧石器时代北京猿人用刮削石器剥取兽皮、制作御寒衣物与鞋履,到《礼记·礼运》“未有丝麻,衣其羽皮”的记载[2],再到现代社会,皮革始终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核心材料[3]。

新疆作为我国早期皮革遗存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古墓沟、小河等遗址出土的皮靴、皮衣等实物具有时代早、保存佳的特点,为探索中国制革工艺起源及发展演变提供了关键实证[4]。新疆克孜尔石窟馆藏皮革文物作为新疆汉唐时期皮革制品的重要补充,不仅承载着古代皮革技术演变与传播的历史信息,更对揭示区域生产生活图景、完善中国皮革文化史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为深入探讨古代物质文明交流提供了珍贵实物依据。

克孜尔石窟馆藏皮革文物历经千年仍保存相对完整,皮革类文物所蕴含的古代文化、艺术、科技等多方面历史信息需要逐步深入挖掘,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对其进行科学保护。因此,文章以新疆克孜尔石窟馆藏皮革文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皮革文物的现状、工艺及老化特征,针对性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清洗、加固和修复,为同类型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了参考和借鉴范式。

1 克孜尔石窟馆藏皮革类文物简介

克孜尔石窟馆藏皮革类文物有3件,一件为牛皮鞋,而代表性文物为两件单只皮鞋,均为羊皮制成。一件为翻毛皮鞋,编号为XQ0076,另一件为乌皮鞋,编号为XQ0148。这两件皮鞋在形制、工艺及装饰上各有特色,可以揭示出古代工匠在材料选择、加工技艺及审美取向等方面的独特智慧,为研究古代新疆地区的物质文化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

翻毛皮鞋应属唐代(618—907年),长25.5厘米、宽10厘米、高11.5厘米,质量0.18千克;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出土;三级文物。如图1(a)所示,手工制成的皮毛外翻,鞋沿口均匀分布割口,一牛皮系带,交错穿过割口,鞋后跟有破洞,局部翻毛有脱落。

乌皮鞋亦应属唐代(618—907年),长23厘米、宽15厘米、高11.5厘米,质量0.26千克;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出土;三级文物。如图1(b)所示,该鞋为左脚,鞋面乌黑,鞋帮由皮和毡缝合,外皮内毡;鞋底仅残留一层皮,推测原来存在毡垫;前后磨损两个洞;鞋帮上所留3个孔,应是起穿系作用。

2 克孜尔石窟馆藏皮革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如前所述,人类利用动物皮的历史悠久,用途广泛,而且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皮革类文物得以出土。皮革类文物所蕴含的古代文化、艺术、科技等多方面历史信息需要逐步去深入挖掘,而这一切的前提便是对其进行科学保护,使其能更长久稳定保存。

2.1 皮革类文物保护与修复现状

对于皮革类文物的保护,国外开展较早。国外对于古代皮革的研究应始于20世纪50年代,且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研究范畴涉及古代皮革劣化特性及原因、皮革保护的理论、保护修复材料和方法研究等方面[5]。在古代皮革劣化机理研究方面,除了进行模拟试验、研究皮革的各项物化参数外,还利用扫描电镜观测其纤维结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氨基酸、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胶原蛋白分解产物,从而揭示了皮革样品的老化特性,探究了环境对胶原蛋白结构稳定性和降解性的影响[6]。在古代皮革保护修复材料和方法研究方面,早期使用羊毛脂、牛蹄油、蓖麻油和雪松油等皮革涂饰剂[7],后又开发了烷基丁二酸和矿物油的混合物用作加脂剂和防水剂的Bavon法[8];在饱水皮革保护方面多使用有机溶剂脱水法(多用异丙醇、乙醇、甲醇、丙酮、乙醚等有机溶剂)、PEG脱水加固法、冷冻干燥法、硅油法等[9-10]。

国内对于古代皮革保护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早期多引用国外的保护理念、保护方法和保护工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沉淀,国内皮革保护在前期调查及材质工艺科学分析、劣化机理研究、保护材料及修复工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皮革文物前期调查及材质工艺方面,早期多借鉴国外方法,对古代皮革制品的来源、鞣制方法、保存现状、劣化原因分析等开展系统调查[11]。此后除了通过古代记载调查皮革的鞣制工艺等内容外,也通过各种无损及微损的科学分析手段来分析皮革的材质工艺。如通过观察皮革的微观构造及纤维特点,以此来获得皮革制品的来源、制作工艺,探究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等[12]。通过无损的激光共聚焦测量,配合相应算法,成功分析出新疆巴州地区出土的皮靴所用皮革为羊皮[13]。利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山东沂源发掘的战国皮革文物材质进行了分析鉴别,初步判定该皮囊为羊皮革制品[14]。还有表面分析、光谱分析和波谱分析、热分析以及联用技术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在皮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情况的报道[15]。

皮革劣化机理研究方面,通过近些年的研究,基本形成如下观点。皮革文物的劣化在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下不断发生腐蚀降解,从而引起外观及性质的改变,出现变色、变形、裂隙、断裂、脆化、糟朽、霉变、锈蚀等病害;产生病害主要原因有机械损伤、化学腐蚀、生物降解和人为因素等[16]。在具体研究案例中,研究者通过制备羊皮模拟热老化样品,配合红外光谱测试,对新疆出土距今3800年的干燥皮革文物样品进行老化评估,并据此选取适用于该老化状态的清洁配方[17]。在机理研究方面,研究者采用人工老化方法将经过醛鞣(甲醛和戊二醛)和植鞣(荆树皮栲胶和单宁酸)的牛皮革在紫外(UV)照射、温度、相对湿度(RH)及微生物影响下进行老化处理,研究了鞣剂类型及环境因素对皮革老化机理的影响,为皮革文物的老化机理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并有望为皮革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理论指导[18]。

保护材料及修复工艺研究方面,目前国内皮质文物的保护除了以传统晾晒、熏蒸或使用抑菌除虫药为主要手段外,还采用清洗剂、防腐剂、杀虫剂、保护液等试剂对皮革进行清洗、防腐、防霉、防虫害及加固保护处理[19-21]。在皮革充填加固材料研究方面,研究者对甘油、纳米羟基磷灰石、埃洛石纳米管、胶原蛋白四种材料在皮革文物中的各项性能及保护修复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22];研究者通过试验验证了在60℃温度条件下反应5小时,用量比为0.2的环氧树脂与胶原蛋白混合加固材料,对皮革模拟样品有较好的充填加固效果,可为饱水皮革保护提供参照[23]。在板结皮革软化方面,相关研究表明配比为羊毛脂∶司班-80∶硅油∶水=10∶1∶1.5∶50和配比为羊毛脂∶SDBS∶硅油∶=10∶1∶1.5∶50的回软剂对板结皮革的回软效果明显[24-25];用15g蓖麻油、0.3g司班-80、0.75g乳化蜡与90毫升的蒸馏水(30~40℃)配置的混合物进行加脂,再用20%的甘油做保湿处理,能有效恢复板结皮革模拟样品的物理强度和光泽感[26]。糟朽皮革加固方面,研究者通过实验认为,以皮革文物同源的动物皮为原料制备皮浆,再用戊二醛、单宁对皮浆膜进行改性,对于糟朽皮革的加固具有很好的效果[27]。在皮革整形复原方面,可采用适当浓度的乙醇溶液软化后,再配合物理方法进行整形复原[28]。

国内近些年关于皮革文物保护研究的相关成果也在具体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如在对甘肃武威出土的皮革文物进行保护修复中,使用聚乙二醇4000、甘油、水、蛋清制成的乳剂,并添加0.02%的霉敌进行加固处理,在加固皮革的同时,还能防霉,取得较好的保护修复效果[19]。在新疆五堡墓地出土皮革文物的保护修复中,研究者在前期调查及病害评估的基础上,采取杀虫、加湿整形等处理,使皮革文物得到有效地保护修复[29]。在青海哇沿水库出土皮革文物的保护修复中,通过科学的前期调查、模拟试验,研究了皮革文物保护修复的调查方法、清洗方法、加脂材料、回软材料、杀霉剂、修复工艺、保存环境等,并成功修复了皮革文物,达到展陈要求[30]。研究人员还在科学调查及保护修复的基础上,对新疆尼雅遗址一号墓地出土的男式红色毛褐刺绣几何纹短靿毡靴进行了复原,为皮革文物的复原及展示提供了有益的参照[31]。

2.2 克孜尔石窟馆藏皮革文物保护与修复方法

克孜尔石窟馆藏皮革文物的保护修复对象为上文所介绍的编号为XQ0076、XQ0148的两只皮鞋。具体修复材料、工艺及修复效果如下所述。

克孜尔石窟馆藏XQ0076、XQ0148号皮鞋保存现状如图2所示。经调查,该件皮鞋存在的主要病害有污垢、变形、破损、残缺、硬化等。

根据皮鞋的保存状况,确定该件文物的主要保护修复任务有清洗、软化、矫形、修复、封护。

修复流程如下。首先使用清洗剂对皮鞋、皮毛上附着的污垢、泥土进行清洗,清洗剂同时具有软化皮质的作用,可使皮质变软。待皮质软化后对皮鞋鞋面、鞋帮、鞋底进行矫形处理。矫形后,用修复剂进行修复处理,最后封护。

修复期间修复室环境条件为温度18~20℃,湿度56%~60%。

2.2.1 清洗、软化

清洗及软化材料:十二烷基苯磺酸、6501、碳酸钠。

操作流程:使用十二烷基苯磺酸、6501、碳酸钠等材料配制的清洗剂对皮鞋、皮毛上附着的污垢、泥土进行清洗。具体操作为将清洗液倒入鞋头,浸润约1小时,其间反复刷洗鞋底、鞋尖内部。清洗后用清水漂洗数次,确保清洗剂残留彻底去除。随后,将皮鞋置于湿度55%~60%的环境中自然晾干,干燥过程中皮质逐渐软化,为后续矫形奠定基础。

经过清洗处理,皮鞋外观整洁,皮质恢复一定柔韧性,初步达到修复预期。

2.2.2 矫形、整理皮毛

材料:棉球、纱布;工具:磁铁、尺子、排刷。

操作流程:①整体矫形。在鞋面内侧塞入纱布支撑鞋面。使用纱布条从鞋带位置穿过,系紧纱布条。②鞋底、鞋跟矫形。在皮鞋内部放置磁铁,利用重力平整鞋底,同时将尺子置于鞋两侧,利用磁力固定鞋帮两侧。③整理皮毛。用排刷轻刷皮鞋上的毛,将毛梳理整齐。长毛顺刷,使其顺滑;短毛逆刷,使其舒展开来。

矫形完成后,皮鞋整体形态恢复较为理想,鞋面平整,鞋底稳固。矫形过程中通过纱布支撑和磁铁固定,有效避免了皮质材料在受力过程中发生进一步损伤。皮毛整理后光泽度有所提升,毛流方向一致,视觉效果明显改善。矫形与整理步骤为后续修复工作提供了良好基础。

2.2.3 修复

材料:可溶性胶原蛋白

鞋面修复:待鞋底等部位皮质变软后,在皮鞋表面上涂抹可溶性胶原蛋白,用手指轻揉,使胶原蛋白均匀分布。静置30分钟左右,待完全吸收。然后重复上述过程2~3次,直至皮质表面光泽自然、手感柔软。此过程不仅增强了皮质的柔韧性和耐久性,也为后续封护工作提供了良好基础。

皮毛的修复:涂刷可溶性胶原蛋白。于皮毛表面,用排刷轻轻梳理,使胶原蛋白充分渗透至毛根。静置晾干后,皮毛恢复柔顺亮泽,质地明显改善。整个修复过程中,可溶性胶原蛋白有效填补了皮质纤维间的空隙,提升了皮毛的结构稳定性与外观质感。

2.2.4 封护处理

封护材料:聚苯胺。

将聚苯胺配制的封护剂均匀涂抹在皮鞋表面,室温下静置整理箱中。密封环境中,待其自然干燥成膜。聚苯胺封护剂能够有效隔绝外界湿度、灰尘等不良环境因素,防止皮质进一步老化,同时保持修复后皮面柔软度与光泽。

经过封护处理,皮鞋表面抗摩擦性能显著增强,整体修复效果稳定持久,达到了预期的保护与复原目标。

2.2.5 保护修复效果

根据皮鞋的保存情况分别进行了清洗、软化、矫形、修复、封护。经保护修复处理的皮鞋颜色基本没有变化,形变得到了矫正,皮鞋的基本形状得到了恢复,保护修复效果良好。皮质整体状态稳定,触感柔软且富有弹性,皮面光泽自然,视觉效果显著提升。矫形与修复工艺的结合使皮鞋的结构稳定性得到加强,恢复了其历史原貌与使用功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修复部位无明显变化,整体效果持久稳定,达到了预期保护与修复目标。修复工作为皮鞋的长期保存提供了保障,也为同类文物的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皮鞋修复前后效果对比如图3所示。

3 结语

文章通过总结皮革类文物保护与修复现状发现,近些年,国内在皮革类文物的保护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已逐步形成了包括科学调查、制定方案、方案评比、方案实施、环境控制、资料收集等环节的科学完整的修复程序。尤其在材质工艺科学分析、劣化机理研究、保护材料及修复工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并成功实施了多项皮革文物保护修复案例,为相关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克孜尔石窟馆藏皮革文物的成功修复,不仅恢复了其原有形态与质感,也验证了可溶性胶原蛋白与聚苯胺封护剂在皮质修复中的有效性与稳定性。同时,修复工作的成果也进一步表明,精细化的保护措施在延长文物寿命、保持其历史价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未来的保护工作中,应继续加强对修复材料的研究与优化,完善修复流程,提高文物修复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此外,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环境温湿度监测系统与定期维护机制,可进一步提升文物保存的整体水平。通过对修复全过程的详细记录与数据分析,不仅有助于修复效果的长期跟踪评估,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支持。

参考文献

[1]廖隆理.制革化学与工艺学(上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68.

[3]何露,陈武勇.中国古代皮革及制品历史沿革[J].西部皮革,2011,33(16):42-46.

[4]温睿,王成位.新疆出土早期皮革制品的特征研究:兼谈皮革制品的传播[J].西部考古,2023(02):325-339.

[5]张杨.国外皮质文物保护研究概述[C]//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八次学术年会论文集.荆州文物保护中心,2014:123-130.

[6] Larsen R S.Fundamental Aspects of the Deterioration of Vegetable Taned Leathers [D].Denmark:TheRoyalDanishAcademyofFineArts,1995.

[7] Randolph A G J. The analysis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Belle footwear as semblage[D].StateofTexas:TexasA&MUniversity,2003.

[8] Cameron E, Spriggs J, Wills B. The Conse rvation of Archaeological Leather [A]// Kite M, Thomson R. Conservation of Leather and RelatedMaterials, Oxford, UK:Elsevier, 2006:247-248.

[9] Hamilton D L. Methods of conserving archaeological material from un derwater sites [D]. State of Texas: TexasA&MUniversity,1999:30-34.

[10] Smith CW.Archaeological Conservation Using Polymers: Practical Ap plications for Organic Artifact Stabilization [M]. State of Texas: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2003: 61-72.

[11]马艺蓉,谢守斌,张勇剑,等.皮革类文物的保存与典型病害的修复[J].文博,2020,(01):81-87+61.

[12]曹小娟,常燕娜,常晓丽,等.显微分析技术在皮革文物保护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皮革,2024,53(07):29-33+38.

[13]刘轩赫,杨海亮,郑海玲,等.基于无损检测的古代服用毛纤维及皮革种属的鉴别与应用研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23,36(04):30-36.

[14]张杨,龚德才,杨中华,等.山东沂源出土战国皮革文物的材质鉴别[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5,27(01):59-64.

[15]张杨,龚德才.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皮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0,32(03):111-117.

[16]安红.皮革制品的干、湿性清洗方法及效果比较[J].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2014,(00):385-388

[17]杨海亮,郑海玲,周旸.基于红外光谱的古代皮革制文物的老化评估及清洁保护[J].中国皮革,2023,52(05):19-23+28.

[18]胡亚迪.环境因素影响牛皮革老化的机理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21.

[19]卢燕玲.由武威出土马胸勒的化学处理谈皮制文物的保护[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9,(02):27-30.

[20]孙晓强.霉蚀皮质文物的保护[J].文物世界,2002,(05):69-71.

[21]宋晓东.皮质文物保存影响因素及保护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22]陈露,步巧巧,强涛涛,等.皮革文物及其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J].中国皮革,2020,49(06):14-19.

[23]王楠.出土饱水牛皮革文物的填充加固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1.

[24]雷凯鑫,闫海虹,孙丽娟.板结皮质文物回软保护新方法的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34(03):1-7.

[25]一种新型板结皮革文物回软剂及其制备方法[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22):5-6.

[26]侯雅丹.皮质文物板结病害的加脂回软实验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6.

[27]张杨,陈子繁,龚德才.糟朽皮革保护加固材料的研究[J].中国皮革,2017,46(03):22-26.

[28]黄悦.出土干燥皮革文物的整形修复[J].文物修复与研究,2016(00):570-573.

[29]周文晖.新疆五堡墓地出土干燥皮革文物的劣变与保护[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6,28(01):47-53.

[30]张勇剑,席琳,胡晓军,等.青海哇沿水库出土皮革文物保护修复[J].草原文物,2019(01):103-114.

[31]宋会宇.浅谈纺织品文物的复制与复原:以新疆尼雅遗址一号墓地出土红色毛褐刺绣几何纹短靿毡靴为例[J].西部皮革,2023,45(09):132-135

发表时间:2025年

责任编辑人:樊永红

赶快成为第一个点赞的人吧

收藏:

分享:

Copyright 1998-2015 chinaleather.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皮革协会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100085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7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金贸大厦C2座708室 邮编:1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