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篇谈到了“革”字,这一篇准备从《说文解字》的革部字来看看先秦时代的制革工艺或革制品。
源于动物毛皮的皮革是人类早期学会利用的物质材料之一。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利用具有一定硬度的尖锐石头狩猎和切割生肉;之后又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根据需要对石头进行打磨,使之成为具有不同功能的工具,这就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材料——石器。
最初的石质材料仅是对自然界天然石头作简单的打磨加工,但陶瓷才是人类通过一定的工艺进行加工制造材料的起点。加工制作陶器是为了更好地储存和烹煮食物,几乎与掌握加工制作陶器工艺的同时,人来学会了加工与利用动物的皮革。
人类远古时代的石器与陶器都是由无机物制成的,不会腐烂,因此考古时有发现,后人容易了解其早期文明的演进概貌。然而,因为皮革是有机物质,容易腐朽而很难长久地保存于地下,所以考古出土的皮质文物非常少,据以无法了解我国距今时代较远的先秦时期的皮革使用情形。
幸好有《说文解字》这样一部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字典,其中所收录的绝大部分字词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
《说文》革部共收字59个(不含4个新附字“鞘”、“韉”、“鞾”、“靮”),其字义内涵几乎都是有关皮革与兵革的,那么我们在探讨“革”字的字形字义的时候,有必要借助《说文解字》革部字来了解先秦时代的皮革与兵革。这一篇专门来关注《说文》革部有关制革工艺或革制品这一类反映皮革的字,下一篇再来关注《说文》革部有关车马配饰这一类反映兵革的字。
表现制革工艺的革部字反映的是人类利用与加工自然材料的技术进步,《说文》革部有关制革工艺与革制品的字共有23个,又可大别为如下两种情形:
上图中的三个字在文中用囗标识,由于微信平台字库的原因未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