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新闻>

 百年医疗厂牌下场,1980元的“反碳板”跑鞋能火吗?

百年医疗厂牌下场,1980元的“反碳板”跑鞋能火吗?

2025-09-25

来源:懒熊体育

作者:王闪

在德国巴伐利亚的拜罗伊特,人们或许不会一出生就踩着跑鞋,但一定对“支撑”和“保护”有着刻进基因的理解。这座被弗兰肯瑞士山脉环抱的城市,不仅是瓦格纳音乐节的举办地,也是全球医疗压力装备领军企业MEDI集团的总部所在地。

如今,这个以制造医用压缩袜、术后康复产品闻名逾百年的家族企业,推出了旗下运动品牌CEP的首款跑鞋Omnispeed,并且没有跟随当前主流碳板跑鞋的潮流。

近5年,跑步圈正被碳板跑鞋的话题围绕。从专业选手到业余爱好者,很多人都在讨论如何借助碳板、超临界发泡等技术提升速度、突破极限。各大运动品牌也持续推出迭代产品,将“速度科技”作为主打卖点。但与此同时,跑步社区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膝盖疼痛、脚部不适等问题逐渐成为热议话题,一部分跑者开始思考,在追求速度的同时,是否也需要关注跑步的可持续性和身体健康?

MEDI集团旗下的CEP品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了Omnispeed跑鞋。与其他品牌强调“破纪录”“个人最佳”有所不同,这款跑鞋将关注点放在了跑步健康上,试图回应跑者对于“如何跑得更安全、更持久”的疑问。

从现有官方信息看,CEP强调将“医疗级标准”直接引入跑鞋研发,研发团队中除了产品工程师,还包括生物医学工程师、运动医生、康复专家等,这类多学科配置在运动品牌中并不多见。

Omnispeed采用的核心技术名为BowTech™,并非一整块碳板,而是以玻璃纤维增强的Pebax制成双板结构。其设计目标主要不在于提供推进力,而是增强跑步过程中脚的落地稳定和支撑性,以减少因晃动带来的受伤风险。

根据EMBASE PsycInfo、CINAHL等此前的相关数据,每年有多达70%的跑步者遭受过度使用跑步损伤,而超过80%的跑步相关损伤发生在膝盖或膝盖以下。不少跑鞋为追求极致的轻量与回弹,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支撑和保护,而CEP试图在二者之间寻找新的平衡。

在细节上Omnispeed也有一些特殊考量,例如鞋面网眼根据不同区域设置透气孔,鞋带结构采用“足笼”式包裹,鞋舌形状也以避免压迫脚背神经为设计目标。测试人员不仅包括职业运动员,也涵盖康复中的跑者和不同脚型的普通用户。用CEP自己的话来说,他们设计的并非“为精英运动员争取1%秒优势的竞赛工具”,而是“帮助所有跑者跑得更久、更健康的伙伴”。

目前Omnispeed也在中国的电商平台售卖,根据其天猫旗舰店显示,售价为1980元。

有意思的是,CEP本来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运动鞋品牌,其主要业务也从最初的长袜、紧身胸衣,转向医疗压缩袜、术后恢复产品。在此之前,CEP最为人熟知的是其压缩袜和压缩衣产品,使用者中不乏一些知名运动员,例如德国冬季两项运动员Vanessa Hinz(北京冬奥冬季两项女子4×6公里接力铜牌获得者)、美国田径运动员Meb Keflezighi(2004雅典奥运会男子马拉松银牌)等,都曾借助其产品辅助恢复、提升运动表现。

如今,CEP决定将医疗领域积累的人体支撑与生物力学经验,应用到跑鞋产品中。这个跨界看似突然,却也有其内在逻辑。

早在2007年,该品牌就推出了第一双医疗级压缩袜,而当时跑步用压缩装备还非常小众。在跑步爱好者们仍在争论压缩装备实际效果的时候,CEP已持续在这一细分领域投入。经过17年发展,该品牌在压缩装备领域,尤其是欧洲市场,已建立起一定的市场认知。如今将产品线从袜子、压缩衣延伸至跑鞋,可视为其在运动健康领域的一次自然延伸。

但要说清楚CEP,还需先了解其母公司MEDI。

MEDI的起源可追溯至1920年左右的德国,最初以长袜和紧身胸衣起家。彼时德国体育氛围开始升温,带动了一批运动相关企业的诞生,例如1923年成立于巴伐利亚州Jetzendorf的户外鞋品牌Lowa,1920年代,阿道夫·达斯勒(阿迪达斯创始人)开始手工制作运动鞋,1924年和他的哥哥鲁道夫·达斯勒一起成立了“Gebrüder Dassler Schuhfabrik”,以及1936年冬奥会期间威利·博格纳创立的高端滑雪服品牌Bogner。这些品牌后来成为德国鞋服制造业的代表,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二战之后,MEDI从萨克森州搬迁至拜罗伊特(与Lowa所在的Jetzendorf同属巴伐利亚州,相距200多公里),并于1951年成立WeCo公司,转向医疗支撑袜、加压袜的生产。之后几十年,MEDI持续在该领域推进产品创新,例如1964年推出第一双无缝高弹压缩袜,1975年研制出外观更自然的透明压缩长袜,1998年开发出针对骨质疏松的背部支架Spinomed等。

MEDI集团目前在全球拥有约3000名员工和25家国际子公司,在德国和美国设有自有工厂,产品出口至90多个国家。作为“德国滑雪协会(DSV)的官方健康合作伙伴”和“德国国家滑雪队官方医疗合作伙伴”,MEDI自2002年以来持续为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的运动员提供支持。这类与竞技体育的深度合作,也为产品开发积累了不少经验。

在质量管控方面,MEDI坚持较高的生产标准,包括每周6天、每天24小时持续的质量控制,每只袜子经历7次人工检验,每件产品通过20个以上质量监测点。这种对质量的重视也延续至CEP的产品中。

这种对实用性和功能性的极致追求,来源于德国制造业传统。稍微观察一下德国运动装备品牌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其有着不少共同点,不搞夸张营销、不过度追求轻量化,而是在人体工学、精密制造和材料技术上下功夫。无论是Lowa、Bogner还是后来被安踏收购的Jack Wolfskin(狼爪),都在专业户外运动圈内拥有扎实的口碑。

以Lowa为例,该品牌坚持欧洲生产,不盲目追求轻量化,而是依靠C4、AWP等十几项自有技术改进鞋的稳定与防护,每双鞋要经过繁琐复杂的工序。

CEP也延续了这一路线。基于上述技术积累,2007年MEDI正式成立运动品牌CEP,将医疗级压缩技术引入运动领域,助力运动员状态提升和恢复加速。 发展至今CEP的产品线覆盖已经很广,除跑鞋外,还包括压缩袜、运动长裤、衬衫、护腿套等,适用于跑步、越野、滑雪、骑行、康复等多种场景。如运动袜售价100-500元,运动上衣、夹克、冲锋衣等在900-3000元区间,运动恢复训练裤等售价在1000元以上。这一策略也反映出德国品牌普遍注重实用性与耐久性,而非低价竞争。

不过,带着这样一套产品思路进入正经历消费升级的中国市场,CEP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非常明显。

据天猫运动户外发布的《2025跑步圈层人群洞察报告》,2024年国内跑步用户规模已超5亿,并仍在持续增长。跑者群体不断细分,衍生出越野跑、城市路跑、大众休闲跑等不同圈层,每一类都有其独特需求。

早期中国跑者更关注装备的知名度和价格,如今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功能性与专业性。这一转变对具备医疗背景的CEP来说可能是一个机会。但挑战在于,跑步装备市场的竞争已非常激烈,尤其是中国市场,竞争态势可谓白热化,市场竞争呈现出多层次、全方位的格局,新品牌想要立足并不容易。

面对激烈竞争,CEP在中国市场的策略显得较为谨慎甚至保守。2018年,CEP正式进入中国,由德国MEDI集团在中国的子公司——迈的贸易(北京)有限公司运作,MEDI持股60%,北京世博达科技占40%。这种合资的股权结构可能出于平衡德方对品质的要求与中方对市场的理解。目前,其完全依赖天猫、京东等线上渠道,而未像HOKA、On昂跑等当红品牌那样在中国大举开设线下门店或体验中心。

相比之下,根据品牌官网,CEP在德国本土、瑞士、奥地利、法国等多个欧洲国家则设有线下销售点。

这种“高冷”的渠道策略与其整体品牌调性一致,不进行大规模广告投放,不聘请明星代言,而是专注于与专业跑步装备店、运动康复中心合作,通过线下体验活动和用户口碑建立信任。在产品上,CEP也做了提供更符合亚洲人脚型的尺码等本土化调整。

▲图源:CEPSPORTS Instagram

然而,其发展面临两大核心挑战:一是价格门槛,2000元左右的跑鞋定价限制了目标客群规模;二是品牌认知度,CEP在普通消费者中仍显陌生。

但市场的转向可能为其带来机遇。随着碳板跑鞋热潮回落,越来越多跑者开始反思跑步的本质是追求速度还是健康持久。这为CEP强调“稳健”和“健康”的医疗品牌形象提供了潜在的突破口。

CEP的核心理念是“Run Better”。其母公司MEDI的实验室内,工程师们持续分析跑者数据,试图理解身体与运动节奏的协调配合。Omnispeed跑鞋只是一个开始,据品牌规划,到2027年将推出更多基于医学研究发现开发的跑鞋款式。

在营销上,CEP选择了一条“反潮流”的道路,依靠生物力学数据和实证研究与理性消费者沟通,在当下显然缺乏“煽动性”,但其押注的或许正是运动装备行业向专业化、细分化、科学化演进的大趋势。

错失中国跑步市场的黄金爆发期,固然对一个虽然在压缩装备领域见长、但在跑鞋领域仍是新面孔的品牌提出巨大挑战, 但最终CEP能否成功,仍取决于它能否将其医疗专业性转化为不可替代的市场竞争力,毕竟这是当下市场上所缺乏的。

它或许永远无法在规模上与巨头抗衡,但随着跑步文化的深入,如果能精准抓住那些高度关注健康跑和损伤防护的细分群体,并凭借医疗背景建立起专业权威,仍有可能在缝隙市场中找到一席之地。但这要求它必须重新评估其中国市场策略,包括考虑通过适度营销提升品牌知名度、探索线下渠道拓展的可能,以及更精准地传递其产品差异化和医疗专业性的优势。

责任编辑人:樊永红

赶快成为第一个点赞的人吧

收藏:

分享:

Copyright 1998-2015 chinaleather.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皮革协会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100085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7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金贸大厦C2座708室 邮编:1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