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资讯>

 健身跑火爆,耐克如何成为HYROX勇者的「备战伙伴」?

健身跑火爆,耐克如何成为HYROX勇者的「备战伙伴」?

2025-08-27

来源:精练GymSquare

作者:Jting

8月23日,HYROX北京站在国家会议中心开赛,超过4700名选手在此激烈角逐。其中,代表运动品牌耐克出征的精英战队,在赛场上凭借精彩发挥为观众带来一场体能盛宴。

尤其在女子个人精英组别中,耐克签约运动员朱芳以01:05:22刷新个人最佳赛绩,拿下年龄段第一燃爆全场。

‍‍‍‍‍‍‍‍‍‍‍‍‍‍‍‍‍‍‍‍‍‍‍‍‍‍‍‍‍耐克签约运动员朱芳

不难看出,刚刚来到第三场的HYROX内地赛激烈程度加倍。对此,在女子精英双人组拿下年龄段第一的耐克签约运动员李歆、李韵在采访中深有感触:

「以往的比赛中我们到第三个项目就会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这次全程对手都咬得很紧,一秒钟都不能松懈。」

耐克签约运动员林昂、郭世豪

相较刚登陆时人们对这项“小众赛事”的新奇围观,如今HYROX在小红书上的相关话题浏览量已经超过486万,这项赛事正在掀起整个健身圈的参与和全民关注。

根据赛事数据,首站北京的完赛运动员超过1800名,到了上海站这个数字翻倍来到3200名左右。由此可见,本次北京站的报名选手数量4700名,远远不是这项赛事的上限。

随着赛事迅速蹿红,各领域的健身人跃跃欲试,更吸引着运动品牌们的关注和积极布局——

尤其基于赛事综合性竞技的特点,拥有专业产品矩阵与服务体系的运动品牌,已经不局限于提供专业的训练装备,更延伸到赛前备战阶段,为选手提供系统性的训练支持。

这样的系统性赋能给健身圈生态带来的积极变革,在刚刚结束的HYROX北京站无疑得到了最好的验证:

当真正有价值的第一手备赛经验与战术拆解,在线下训练营中反复实践并融入选手的每一个日常,全面强健的理念也从竞技场照进了更多普通人的生活。

HYROX赛场全面强健的试炼场‍‍‍‍

HYROX在全球掀起的超高热度,已经毋庸置疑——

迄今为止全球共有超过100万名完赛运动员,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自2024年登陆中国内地后,其耳目一新且极富挑战性的综合竞技模式,更成为不同背景的健身人们全新的健身理由。

当越来越多健身爱好者们不再局限于单一维度的训练,健身行业的改变也在默默发生。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有超过350万名训练者专注于HYROX项目的练习,有超过55万名认证教练专门为参赛选手提供专业指导。

这意味着,HYROX跑步+健身的独特赛制让「全面强健」的理念深入人心的同时,正催生出精细化的训练需求,和围绕比赛项目量身定制的备赛方案。

耐克混合训练营上海站

作为50%内容是跑步的比赛项目,大部分人认为具备良好的跑步能力是HYROX赛场制胜的关键。

事实上,从运动科学角度看,HYROX为代表的混合训练本质是对人体两大关键能量系统——有氧系统和无氧系统进行高度整合与考验的复杂过程。

其中八大项目基本覆盖了人体所能完成的搬运、推拉、投掷等动作,而跑步的存在,又要求运动员具备在高强度爆发期间精准管理能量的输出的同时,避免乳酸过度积累影响后续的有氧耐力表现。

耐克混合训练营北京站

为了应对挑战,如何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保持策略性的节奏分配,成了不少选手愿意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精细化训练的核心动因。

值得一提的是,寻求精准备赛方案与其说是精英运动员突破瓶颈的专属路径,不如说是更多普通人的朴素心愿。正如HYROX创立之初所提出的品牌使命:

为全世界的健身爱好者们创造一个对所有人开放,但对所有人都有挑战性,并且成绩可以「全球对标」的终极体能赛场。

为了支持更多人走进高水平竞技赛场,充分享受体能竞技的乐趣,拥有专业产品矩阵与服务体系的耐克,已经在赛前闻声而动。

耐克的「精准备战方程式」

HYROX用近乎偏执的严谨和科学,重新定义了「全面强健」。

而为了助力参赛选手高效且安全地达成这一目标,一直在混合训练领域深耕并积极关注HYROX健身跑的耐克展开布局。

一方面,耐克联合其签约的国内顶尖精英运动员及资深训练及体能教练团队,基于科学训练原理与实践经验共同研发了一套系统性的训练指导方案。

紧随其后,在赛前6-8周,耐克集合14家社群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开展了耐克混合训练营(Nike Hybrid Training Camp),将这套训练方法论通过参与活动的416名精英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渗透到了更广泛的目标群体。

在北京站的训练营中,现场担任教学的教练之一是耐克签约混合训练精英运动员林昂——在以59:26的成绩夺下HYROX混双亚锦赛冠军之后,他带来了新鲜一手的训练经验。

在训练营的备战计划讲解中,他不断强调跑步练习以慢跑为主,力训以掌握动作基础原理为主,「因为只有基础打好,再往上加难度才相对比较容易」。

到了器械练习环节,拉雪橇和墙球这两个公认的HYROX难项得到了详细的动作拆解和演示,尤其针对拉雪橇时无法高效利用爆发力、墙球瞄不准靶心等核心问题,现场教练团队耐心做出了针对性的教学指导。


而提及大众更友好的双人赛、多人赛,耐克混合训练营的教练团队一致表示:「多人组别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体能,还取决于聪明的团队合作、节奏和优化的站位技术。」

因此,从伙伴分工策略细节到无缝交换器械的窍门,都在课堂上生动演示并被学员反复练习。而关于这套方法论的有效性,此次在北京站参与女子双人精英赛的耐克签约运动员李歆、李韵做出了最好的效果证明——

在精练GymSquare的赛后采访中,她们谈及作为双胞胎虽然拥有天然的默契,但备赛阶段对于细节的反复打磨练习也很重要,「面对152kg的推雪橇,每一趟中间我们都会转换,拉雪橇是每个人拉三下转换。包括负重弓箭步中沙包的转换动作,我们也是也是经过反复练习决定使用背靠背交换的姿势。」


耐克签约运动员李歆、李韵

如果说耐克混合训练营为选手一步步搭建了体能基石,那么模拟测试赛专场无疑是选手们赛前的临门一脚。

赛前1-2周,完整还原赛事流程与站点顺序的模拟测试赛专场登陆耐克合作的综合健身空间。不仅通过实战检验量训练成果,更为选手扫去了对未知赛道的焦虑与不确定感。

事实上,耐克混合训练营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耐克与林昂合作将这套系统性的科学训练方法论浓缩成了一本「耐克混合训练白皮书」,并以其作为指导通过混合训练营赋能教练高效组织并执行训练课程。

这意味着,精英运动员的经验转化为可传播、可复制的专业知识,让更多初次参赛的普通爱好者也能像运动员一样,在终极体能赛场上享受到竞技乐趣。

翻开白皮书会发现,在为期六周的训练计划中,跑步部分的赛前训练精细到几乎量身定制的程度,混合训练部分也并非孤立存在。

比如对于初级选手,计划从100%的有氧慢跑开始,逐步过渡到混合间歇跑阶段;而对于有较多跑步经验的选手,跑步训练的目标则是找到「不需要配速表也能感知到的‘自己的配速’」的感觉。

由于手册不仅清晰解释了训练计划背后的设计原理、生理适应机制,更提供了详细的阶段性分配体力和配速方案,不同背景的选手可以根据自身水平查漏补缺。

「There is no shame getting rest, there is no shame getting lighter weight.(想休息没什么可耻的;减重量也没什么可耻的)。」

作为耐克签约的精英运动员,林昂将自己的实战经验润物无声地融合进线下教学和白皮书训练计划的一部分。

因此,无论是渴望参与竞技赛事的大众爱好者,还是想要突破瓶颈的进阶参赛者,训练营后留给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全力以赴。

运动品牌共建健身圈竞技新生态

不难看出,考验全面强健水平的HYROX让选手们愈加在意涉及运动表现的一切因素。某种程度上,这项新型赛事也正在成为运动品牌们的「压力测试场」——

面对混合型的运动方式,选手们对于装备选择的要求,也从单一维度的性能优势逐渐转向功能复合的全能型品类。

耐克签约运动员王忍

在精练GymSquare对林昂的采访中,他表示,为了专注于比赛在每个项目争分夺秒,功能性和轻量兼备的运动服装一直是他的首选。而对于运动鞋的选择,「首要的是舒适,其次是抓地力要强,如果有进阶需求还要考虑缓震等性能对速度的提升。」

换句话说,体能赛的兴起不仅催生了精细化的训练方案,同时也在加速催生装备升级需求。而运动品牌们是否具备这种「超级鞋服」的研发能力和产品矩阵,逐渐被提到了更重要的战略层面。

此前,精练GymSquare在文章中表述,自新CEO Elliott Hill上任后,耐克正在回归曾经的优势板块,即TRAINING训练条线,重启「运动表现至上」的硬核叙事。

近期,耐克用全新发布的Metcon10展现了品牌深度布局综合训练赛道的决心,同时也回应了备赛选手的日常训练装备需求。此外性能卓越的跑鞋Zoomfly系列Alphafly系列也一直是不同竞赛水平的运动员们制霸赛场的专业装备选择。


耐克签约运动员许付利

在本届北京站的赛后采访中,参加了全部三站HYROX内地赛的李歆、李韵在谈及比赛装备时就表示,「去年参加第一站北京赛时没太在意装备,比赛结束后才发现脚底磨出了大水泡。」

因此,面对越来越多大众选手参赛的趋势,她们的经验之谈是,「赛前进行科学的训练,加上专业运动装备全面加持,才能提升运动表现和比赛体验。」

至此不难看出,专业运动品牌深入HYROX赛场,带来的既是专业装备的解决方案,也是赛场之外更长期、更系统化的强健生活方式渗透。

随着围绕混合健身而生的训练体系趋于标准化,不难预见耐克未来对于该赛道的投入,将不仅仅局限于混合训练营与白皮书的知识输出,而是进一步成为体能赛事共建者,与所有运动参与者共同推动健身圈生态的良性发展。

责任编辑人:樊永红

赶快成为第一个点赞的人吧

收藏:

分享:

Copyright 1998-2015 chinaleather.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皮革协会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100085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7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金贸大厦C2座708室 邮编:1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