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度到深度,是品牌的必经之路。
2024年,Miu Miu是奢侈品行业最具增长神话的品牌,也是Z世代奢侈品牌入门中最成功的代言人,连续四个季度保持80%以上的增速,巅峰时竟然突破三位数,LVMH也开始对其感到警惕。
在高端消费疲软的大背景下,它逆势成为Prada集团在资本市场站稳1000亿港元市值的主要驱动力。
但从2025年开始,Miu Miu 的高速神话正在滑落,第一季度增速跌至60%,第二季度更进一步下降至40%。虽然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也有自身的高速基数原因,但回落已非常明显。
Miu Miu的爆发期建立在对风格的精准押注,在Y2K审美大行其道的时刻,该品牌通过迷你裙、低腰裤、学院风、芭蕾平底鞋等单品,构建出一个清晰、具象、社交媒体友好的风格系统。
TikTok、Instagram与小红书成了它的放大器,Z世代女孩们将其视作个性标签的一部分,这种以视觉驱动购买欲的商业模型,在奢侈品牌中也不是没有出现过,但Miu Miu做得比任何一个竞争对手都更极致。
另外,Miu Miu是反主品牌策略的成功,从Prada主线抽离出更轻盈、更甜美的语言,在视觉上更亲和,在价格上也更容易入门,Miu Miu迅速占据了被少女心与消费力同时点燃的年轻市场。
可以说Miu Miu的爆款时代,并非偶然,而是Miuccia Prada与造型师Lotta Volkova精密合作的结果,一个定义品牌语境,一个放大视觉冲击,这场协同无疑造就了经典的品牌乘法。
这一套组合拳,也是一场典型的时尚资本套利。
但流量也不是护城河,流量逻辑天然具有高耗损特性,它依赖趋势,而趋势总是脆弱的。
现在Y2K审美进入审美疲劳周期,迷你裙、露腹装、美式校园风的文化能量正在枯竭,时尚不再是制造视觉记忆点的竞赛,而重新走向叙事和使用情境的再建构。
当趋势风格撤退,Miu Miu的增长逻辑开始松动,原本极度依赖社交平台与明星爆款的模式,如今正面临边际回报递减。
与此同时,竞争者快速复制其成功公式,Chanel复兴学院风,Dior加强芭蕾鞋与裙装线条,就连中端市场的Sandro、Maje也开始布局低腰复古路线,Miu Miu不再是唯一讲述少女叙事的品牌。
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Miu Miu的文化锚点并不牢固。
它尚未建立起一套可以自我更新、自我迭代的审美系统,它的美学语言仍是一种借力Y2K怀旧情绪的外部投机,而真正构成奢侈品牌长效机制的,是文化系统的自我生成能力,并不仅仅是潮流周期里的“谁先火”。
CEO出走之后,这一套打法的也开始断裂。
这场断裂的起点,是前 CEO Benedetta Petruzzo 的出走。她在 2024 年底离开 Miu Miu,转身加盟 Dior,成为行业最令人震惊的人才挖角之一。
她一走,机器停了。更糟的是,这场人事地震并不止于她一个人,Miu Miu 的高管层近乎被连根拔起,从品牌、公关到市场,多位关键人物相继被竞争对手挖走。
Miu Miu曾是一部开足马力的流量机器,但现在,它需要从短期造势过渡到长期叙事,而这种切换,极其考验品牌的战略耐力与文化原力。
频繁联名、季季爆款、流量惯性带来的高频曝光,本质上其实是双刃剑。
它确实放大了关注度,但也稀释了品牌的稀缺性与文化沉淀。Miu Miu正处在奢侈品最危险的临界点,流量仍在涌动,价值却开始稀释。
这种从爆款走向快时尚的漂移趋势,不是设计的选择,而是一种品牌疲惫的信号。
如果Miu Miu不能尽快搭建起一个可持续的品牌叙事,那么,它极可能陷入奢侈品快时尚化的陷阱,看上去有影响力,实则缺乏黏性,价值在崩塌。
一个品牌在达到增长高点之前,必须提前布局下一个价值起点,才能真正实现为增长续命。此刻的 Miu Miu,正陷入一个战略空窗期。
它不再是 Prada 的甜美附庸,这条借势生长的路径已被彻底走完,也无法永远依赖裙装和少女感这一套造型语言,支撑持续扩张,更无法仅靠联名、爆款与对 Z 世代的审美投其所好,去换取短暂的注意力红利,这种路径虽快,却易透支品牌,加速其快时尚化。
Miu Miu已经证明自己可以引领一次趋势,但它能否构建一种文化叙事,这将是决定其能否跨入奢侈品第一梯队和20亿欧元俱乐部的关键分水岭。
奢侈品的可持续增长,从来都不是靠制造感官高潮,而是靠叙事持续牵引,这正是 Miu Miu 现在最缺的东西。
现在的Miu Miu,必须回答一个比“流行”更难的问题: 当潮水退去,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