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五、名企掠影
老号闪光
上海皮箱厂
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皮箱厂由原上海群英皮革制品厂和上海第九皮件厂合并而成。厂址位于上海沪太路129号。
上海群英皮革制品厂原来生产中式皮箱,产值和利润都较低。上海第九皮件厂的前身是老元泰皮件厂和中西箱厂,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地处市中心,厂房狭小,又没发展余地。“九件”和“群英”于1979年底合并后成为上海皮箱厂,两厂合一得以取长补短,遂焕发青春。一方面,经常邀请外商或外贸业务人员上门看样定货,并虚心倾听行家意见,以改善经营;另一方面自身不断改进技术,努力开发新产品,并在用料上采取合理代用节约措施,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不久,成效居然立竿见影,先后承接到香港怡贸行、永东行、海洲公司等客户的大量订货单,一家华伟公司甚至要包销该厂的产品,形势空前喜人。
1981年,上海皮箱厂新建厂房1000平方米。1982—1984年间,该厂利用国家拨款和自筹资金相结合的办法,拆除危房、扩建厂房4000平方米,在改善厂容厂貌的同时,生产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1983年4月、1986年3月,上海第六皮件厂、上海立新皮件厂相继并入上海皮箱厂,使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生产能力得到空前壮大和扩展。尤其是改革开放给上海皮箱厂注入了蓬勃生机,该厂在传统产品和研发新品方面,形成家用衣箱、旅行衣箱、公文箱、公文包、照相机皮袋、皮制鼓风器、工业配套产品等8大系列、120多个品种、500多个规格,真所谓繁花似锦,琳琅满目。
上海皮箱厂先后在市郊奉贤、南汇、川沙、宝山、嘉定,江苏丹阳、武进、无锡、昆山,以及珠海等地建立了3个联营厂、15个加工点。1986年该厂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年产衣箱78.8万个,完成产值3620.1万元、利税514.36万元,出口箱包66.9万个、创汇698.54万美元。
据1990年统计,上海皮箱厂共有职工581人,其中各类科技人员33人。厂区占地面积6317平方米,建筑面积11826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33.45万元,净值284万元。拥有各类设备883台(套),其中进口设备59台(套)。该厂专业生产各类内外销皮、布、人造革旅行箱及家用箱、尼龙刮胶布软箱、公文包、照相机配套皮袋、仪器仪表配套箱等系列产品。产量占全国同类企业之首,质量上乘,款式新颖,品种齐全。冠以注册商标“象牌”的各类产品,畅销东南亚、中东、西欧、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各主要省市。
其中,“象牌”旅行箱1984年、1988年分别在全国皮革行业产品质量评比中获第三名、第一名;1989年“象牌”旅行箱荣获国家质量银质奖。1989年“熊猫牌”家用衣箱被评为上海市优质产品;同年“熊猫牌”钢板口软箱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7年、1989年“金鸡牌”真皮公文包、女式背包先后分别荣获市优、部优产品称号。此外,该厂生产的铝材仪器仪表配套箱也博得用户及仪表行业的好评。
历任厂长(法人代表):朱 祺、潘海福。
上海东华皮件厂
上海东华皮件厂的前身可追溯到1935年由盛道生等人开设的祥生皮箱号,后因世态动荡,不久停业关闭。1939年、1941年其又先后开设东新皮件商店和东华皮件厂。1945年厂店合一,成为前店后厂的格局,挂牌“东华皮件厂”。
1949年前,东华皮件厂以选用优质牛皮为原料,精致加工各色皮箱为经营特色,凡产出的高档牛皮箱,均冠印标识“东华皮件厂”厂名和“Good”铜牌商标。主要品种有牛皮软硬盖箱、圆角箱、航空箱、鞋帽箱、化妆箱等系列产品,当时在上海制箱业中已小有名气。
1956年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后,固本、安利等12户皮件厂和上海皮革制品厂相继并入东华皮件厂,规模扩大,产能大增,除选用牛、马、驴、猪、羊等天然皮革生产传统产品外,在60年代初新增推出以人造革、合成革、帆布等为面料制成的拉链轻便软箱、翻嵌线箱、以及硬盖箱和圆角箱。1964年,产量从1956年的1.22万只上升到4.33万只,品种从15种增加到23种。1964年,以东华皮件厂为主,上海皮革工业公司组织了行业联合设计组,根据国外来样,由郭学仪、肖庆元、姜志浩、郭德庚等人创新设计,终于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只24”胖型箱(模压箱),是我国制箱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为皮箱升级换代和大幅度提高皮箱产量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逐渐发展起来的ABS塑料板箱,经历了一个承前启后的创新历程,才使新一代拉杆走轮箱得以问世。1968—1977年由童金祥、潘海福等人参与试制成功ABS塑料板箱,有立式和卧式之分。1979年汤世宝、茹松年等人首创研制成我国第一代ABS拉杆走轮箱。1982年陆义家根据飞机起落时机轮伸缩原理,首创开发成功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第二代E318、WABS拉杆伸缩走轮箱。
自1979年开始,上海东华皮件厂生产的ABS高级旅行箱已驰名中外。1985年荣获国家质量奖评定委员会、国家经委颁发的国优产品银质奖,1990年复评蝉联国家质量银质奖。此外,人造革模压旅行箱、ABS公文箱、旅行软箱等系列产品,分别获得轻工业部、上海市质量奖9项,以及1990年北京轻工业博览会金奖、出口创汇金龙腾飞奖。
上海皮箱厂生产的衣箱、旅行箱、手提包及化妆盒
20世纪80年代中期,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东华皮件厂审时度势,调整产品结构,在保留传统皮箱生产的同时,重点发展60年代以后研制开发的各式旅行(钢板)软箱、拉杆走轮箱,内销、出口两旺。
上海东华皮件厂位于上海南郊朱梅路800号,厂区建筑面积15300平方米,拥有5层生产大楼3幢、5层办公暨生活设施楼1幢、2层五金机修楼1幢,另有配电间、危险品仓库和车库等辅助设施。
1990年,全厂共有职工444人,管理人员62人,其中有技术职称的16人、本科和大专生9人。管理机构设有10科2室、5个车间、4个仓库。该厂在市郊吴泾、青浦、江苏无锡设有3个联营厂,宜兴设有1个分厂。在本市青浦、金山、奉贤等郊县发展了6个外发加工点,形成了以华东厂部为龙头,分工协作辐射四方、各展所长的生产群体。其中,联营厂和加工点的产值,约占总产值的80%左右。
1990年,由上海东华皮件厂承担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系列项目之一:《ABS高档衣箱装配技术研究》项目,作为配套课题研究,旨在开发制造高档皮革制品、提高设计水平、开发能力和产品质量,从而为扩大皮革制品出口创汇奠定基础。项目完成后顺利通过鉴定,荣获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上海东华皮件厂生产的各种衣箱、旅行箱
据1990年统计,上海东华皮件厂的固定资产原值1180.55万元,净值1069.86万元;拥有各种设备642台(套),其中从意大利引进的价值63.36万美元的ABS板材生产流水线1套,各种进口专用设备74台。主要生产品种有:各种面料的旅行软箱系列、人造革模压箱系列、天然皮革衣箱系列、ABS塑料旅行箱系列、公文箱系列,以及选用各种面料的包袋系列共五大品种系列,120个大类产品。内销品牌注册商标为“如意牌”,外销产品定牌商标为“长征牌”“金叶牌”。
时任厂长(法人代表):钱焕铨。
上海皮革箱包厂
上海皮革箱包厂的前身是创建于1956年2月16日的上海第七皮革制品生产合作社,社址位于老大沽路234号,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 在1956年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的浪潮中,这是一家由58家皮业个体户合并而成的社群企业,初建时共有社员144人。1958年,上海第七皮革制品生产合作社更名为地方国营上海长江皮革制品厂,主要生产真皮公文包和帆布旅行袋两大类产品,品种20多种,年产量72万只。当时生产条件简陋,工艺落后,生产除依靠脚踏缝纫机设备外,全部依靠手工操作。
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人造革的问世,为发展包袋生产,提高生产能力,该厂迁址至董家渡路万裕街108号,并改名为国营上海第七皮件厂。为解决人造革包袋生产过程中的手工裁料困扰问题,厂方仅投资2万元购置了下料机2台,竟使生产效率提高5倍左右,产品由原来的2大类发展到4大类近百个品种。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包袋生产的快速发展,该厂原来厂房狭小简陋、生产设备捉襟见肘,严重掣肘大干快上地发展生产。于是,该厂在1972年利用贷款翻建了新厂房,从原来的建筑面积995平方米扩展到2098平方米。同时投资了100万元,购置了当时比较先进的“96”工业电动缝纫机、全棱工业电动缝纫机共90台,机械化成程度提高50%,生产效率提高10倍以上。
与此同时,根据“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横向经济,先后在江苏宜兴建立了一个联营企业,在浙江沿海建立了4个加工厂。产品开始销往东南亚一带。1978年,该厂包袋年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只。
时序进入80年代,箱包手袋产品已从功能性日用品擢升为与时装配套以美化生活的工艺品。为此,厂方面对市场变化另辟蹊径,开创了自己的新天地。例如,在泡沫人造革上率先使用高频流动模塑新工艺,研制成形象逼真、丰富多彩的诸如鳄鱼皮、蜥蜴皮、蛇皮等仿爬行动物皮为面料的新颖包袋产品,当时在国内市场所推出的PVC女包系列L0701、L0730等品种,上市后风靡市场,创下68万件销售量,掀起了市场轰动效应。
时势使然,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外销市场活跃繁荣。于是该厂审时度势,以开发新品、提升档次为前提,着手拓展外销市场,逐步由东南亚发展延伸到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例如,产品档次从低档的学生包发展到高档的旅游包,增强了产品的竞争能力和创汇能力。又如,着力扩大包袋出口的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165万元,引进设备用汇15万美元,建立了“UNIDO援助项目——轻工业部上海皮革技术中心·皮件实验工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上海皮革箱包厂从20世纪50年代的合作联社,到80年代末已发展成为国内一流产品、一流技术、一流设备的专业生产箱包企业。产品有公文包、书包、背包、拎包、背提包、架子包、夜宴包、滑轮旅行包等九大类,数千种款式,年产中高档箱包产品126万只,完成产值1286万元,利润91.3万元,创汇205万美元,被轻工业部授予出口创汇先进企业称号,荣获“金龙腾飞奖”。
上海皮革箱包厂生产的各种牛津包袋
上海皮革箱包厂位于上海中山南路南浦大桥进口处的董家渡路万裕街108号。据1990年统计,全厂共有职工19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6人。厂区占地面积995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90.53万元,净值55.83万元。拥有国外引进制包专用设备83台(套),国内配套设备200台(套),建成三条制包生产流水线和一条高性能真皮包生产流水线,专业生产“旅行牌”注册商标的各种箱包产品。其中,75%的箱包产品销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8年,“旅行牌”箱包获出口产品国家质量铜质奖,轻工业部出口创汇先进企业;1989年,“旅行牌”箱包获首届国际博览会奖;1990年、1991年蝉联全国轻工业博览会银质奖。
时任厂长(法人代表):崔益支。
上海伟星机用皮件厂
上海伟星机用皮件厂的前身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开业的同兴皮件厂。1956年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当时62家企业裁并改组为同兴机用皮件厂(后改名上海伟星机用皮件厂)和鼎新皮件厂(后改名上海机用皮件厂)2家中心厂和5家独立厂。
20世纪60年代前,机用皮件均用牛皮作原料。制作皮辊用手工将皮革制成条形后,钉在木轴上,再用木车床车成圆轴形即成;制作皮带和纺织机投梭系统零件是将皮革按产品要求成型后,再用胶粘剂粘接、压平而成。1966年,上海机用皮件行业再次裁并改组,经裁改调整后仅存上海皮革公司所属的上海机用皮件厂和上海伟星机用皮件厂2家。60年代中后期,开始采用塑料、丁腈橡胶、聚氨酯等原料,以替代牛皮,使手工生产工艺向机械生产工艺发展。
20世纪70年代起,上海伟星机用皮件厂承担“气流纺机的龙带”研制任务。在纺织科技研究所的合作攻关下,精心筛选了特殊尼龙原料的配方,经拉伸定向工艺处理后为“龙带”的芯体,制成一种复合橡胶胶布,经硫化工艺涂括在芯体两面,硫化复合,突破了“延伸”难关,具有抗张强度大于1280公斤/平方厘米,延伸≤1.8%,使用寿命大于1年的国际先进水平。1982年以后,以拉伸定向处理的尼龙片基为芯体、两面复合牛皮或聚氨酯胶布等制成不同要求的平皮带,为现代工业提供了大功率、高速度、大转动的输送器材。
上海伟星机用皮件厂生产的各种机用皮件
70年代末,上海伟星机用皮件厂所开发研制的高性能密封圈,为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突破作出贡献。此外,该厂为配合上海纺织行业,采用高技术气流纺机,所研制投产的尼龙片基型气流纺龙带,适应纺织机械3.6万转/分高速运转的需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替代了进口,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
20世纪80年代,企业部分原料已恢复自行采购。由于机用皮件有较固定的供需协作关系,企业主要按订货自销为主,上门推销为辅。
1986年,上海机用皮件厂并入上海伟星机用皮件厂。在上海伟星机用皮件厂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企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健全了包括全部产品质量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化体系。与此同时,还建立了产品质量测试室,先后购进可塑度测验机、橡胶比重仪、磨耗测验机、拉力测验机、旋转式粘度仪、冲击测验机、弹性测验机、曲挠测验机、硫化测定仪和橡胶粘合测定机等13台现代化检测仪器。
1990年,上海伟星机用皮件厂共投入设备更新资金214万元,自制和添置设备94台,建成6条生产流水线,使当年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4.97万元。同年,上海伟星机用皮件厂产品测试电子化机械化率达100%,产品质量稳定提高。截至1990年底,上海伟星机用皮件厂共有职工315人,厂房占地面积1903平方米,建筑面积463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94.1万元、净值340.2万元,实现年工业总产值1651.8万元,利税599万元。
时任厂长 (法人代表):吴正华。
上海工业防护用品厂
上海工业防护用品厂始创于1956年,当时上海精华眼镜公司的姚敏因时势使然创办生产防辐射劳防用品,从业人员4人,设备仅有一把剪刀和一台多功能缝纫机,上海工业防护用品厂的前身就是在这样简陋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其演变过程大致为:1958年精华眼镜公司和吴良材眼镜公司合并,投资开设吴良材面罩工场,专业生产自行设计的钢质软木炼钢面罩;1960年,吴良材面罩工场转而发展成拥有28名员工的“精华面罩厂”,在国家劳防科研部门支持配合下,先后从仿制到自行研制成防毒口罩和复式防矽肺、防尘口罩,填补了当时国内空白;1966年,精华面罩厂在划归公私合营进利皮件厂后不久又改名为“上海工业防护用品厂”。
20世纪60年代末,上海工业防护用品厂与上海市职业病防治所、上海工业卫生研究所携手,研制成填补国内空白的“送风式防护面罩”和“工卫69型超细纤维防尘口罩”。70年代初,该厂利用送风原理,研发的防护系列产品如:防氩弧焊、防苯、防砂、防尘等综合防护的送风式防护面罩,产品质量和设计款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1975年,因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需要,上海工业防护用品厂在上海梅园路35号投资兴建了五层结构的生产大楼,厂房建筑面积增至2193平方米。
1979年,上海工业防护用品厂从原上海市竹木用品工业公司划归于上海市皮革塑料制品公司。同年,上海延安皮件厂一个生产出口包袋产品的车间划归该厂。从此,该厂除生产特种劳防用品外,又兼营生产内外销的各种包袋产品。
20世纪80年代以后,该厂生产的劳防产品门类齐全,形成了以电焊面罩、防毒口罩、防尘口罩、安全帽四大系列为主的各式劳防用品48个品种,为全国各地矿山、冶金、化工、五金、机电、纺织、建筑、造船等厂矿企业的劳动者身体健康、人身安全提供了卓有成效的保证,获得令人瞩目的社会效益。
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为各行各业加快发展带来创新机遇,该厂不失时机地调整包袋产品结构,改进工艺设计,从改变包袋面料、品种、色彩等着手,采用研制成功的高频网印新工艺、新设备,自主开发研制成各种仿爬行动物皮人造革,并以此为面料或装饰品,通过创新设计,研制生产出各式“快乐牌”注册商标的女式包,投放市场,引起轰动。此后,该厂又采用PU革、朱津料、荧光涂饰革、彩色帆布、毛麻编结革,以及牛羊猪天然真皮革等面料,生产款式各异的中、高档包袋产品,让“快乐牌”包袋为国内外箱包市场增辉添彩。
与此同时,上海工业防护用品厂根据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横向经济,先后在松江、浮桥建立了两家联营厂、10家加工点,形成了协作生产群,为该厂发展生产注入新动力。劳防用品五年间产量翻了一番,从1981年的119.34万只提高到1986年的249.97万只。1988年,该厂瞄准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与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建立了工贸联合,从中引进了新工艺、新材料、新款式、新设备,不仅扩大了国际市场营销额,还大大增强了出口创汇能力。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因出口包袋“三为主”技术改造项目需要,该厂新建一幢6层大楼,增置国内外先进设备105台(套),使企业规模和面貌大为改观。1988—1990年三年间,包袋外贸交货值连年翻番,产量从1988年的10.3万只上升到1990年的76.5万只。该厂采用国家标准生产的“宝瑚牌”头面部特种防护用品遍及全国各地厂矿企业。此外,就产品质量而言,该厂生产的超细纤维简易防尘口罩1977年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803-804复式防尘口罩1981年被上海市手工业管理局评为优秀新产品;“快乐牌”内销包袋遍布市内各销售网点,外销包袋远销意大利、德国、荷兰、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83年“快乐牌”高频网印仿真皮女包获国家经委颁发的优秀新产品证书,1989年“快乐牌”女包获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优质产品。
据1990年统计,该厂共有职工244名,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名,专业技师1名、三级以上技工120名。厂区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58.4万元,净值412.82万元。现有劳防生产设备46台(套),劳防检测设备16台(套),包袋生产设备115台(套)。
时任厂长(法人代表):李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