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要闻>

 湟源皮绣 绣出未来

湟源皮绣 绣出未来

2023-12-06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作者:

1236425917802058.jpg

图为冯海萍与其公司制作的皮绣产品。

皮绣挂件、皮绣排灯、皮绣钱包、皮绣香包、皮绣香囊……在青海羌韵绣艺手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海萍的带领下,各式各样的皮绣手工艺品诞生在湟源绣娘手中。如今,制作湟源皮绣成为当地留守妇女、残疾人等群体的致富新渠道,帮助她们走出家门迈向社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凭借“绣美青海”湟源皮绣技艺传承培训项目,冯海萍获得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创业扶贫专项赛优秀奖。

千年皮绣展新色

绣出妇女就业“新天地”

丹噶尔是青海省湟源县的一座古城。在这座古城里,有一门在牛羊皮革上飞针走线的艺术--皮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入选西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皮绣,在漫长历史演变中,融合了我国南北风格流派,形成了盘、攒、绣等独特的皮绣制作技法。

“在皮革上刺绣与在丝布上刺绣最大的差异是皮革没有经纬线,在绣制过程中不能出现一丝一毫错误,因此对皮绣匠人的技术要求极高。”冯海萍说。

2006年,湟源县为打造丹噶尔皮绣项目,邀请时年31岁的冯海萍作为首批研发人员,师从湟源县“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张永福学习皮绣。经过长期磨砺,冯海萍熟练掌握了皮绣制作的所有技法,从一名普通的绣娘逐渐成长为西宁市“非遗”传承人、青海省“民间一级工艺师”,还在2017年和几名合伙人共同创办青海羌韵绣艺手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吸纳农村留守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加入,为其提供制作皮绣的材料,并围绕产品构图、色彩搭配、针法操作等技法,进行一对一传授培训,帮助他们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6年间,青海羌韵绣艺手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农户+免费”的培训模式,以“传、帮、带”的形式,培训各类城乡妇女3000多人次,吸纳380多名民间手工艺人从事皮绣生产,间接带动就业近3000人。

以赛为契

共“绣”非遗新篇章

在创业初期,如何打开皮绣市场建立口碑、如何吸引投资、如何做好企业管理,是摆在冯海萍面前的“三座大山”。

为破解这些发展难题,2020年,冯海萍带着“绣美青海”湟源皮绣技艺传承培训项目参加了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最终在创业扶贫专项赛中荣获优秀奖。

“‘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是一个很好的展示自我、推广品牌和交流经验的平台,通过参加大赛,我可以直接与投资人交流并争取融资机会,还可以学习经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冯海萍说。

在冯海萍看来,参加“中国创翼”大赛是一次收获颇丰的经历。一方面,以大赛为平台,她可以向大众展现湟源皮绣的魅力,打响湟源皮绣的品牌,提高手工艺产品的文化内涵、艺术含量和市场价值。另一方面,以大赛为媒介,她可以关注、了解、借鉴比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创业项目,有机会和企业、高校等社会机构建立联系,寻求合作,为青海湟源皮绣这一非遗文化传承探索更丰富的机会。

为了提升群众对于非遗文化的关注和重视,冯海萍和她的团队做了很多努力。

从2018年起至今,青海羌韵绣艺手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分别在湟源县5所学校内,每周定期开展45分钟“非遗进校园”培训活动,培养青少年的文化意识。

“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公司全体员工都来制作防疫香囊,每年做一万多个香囊,并把它们免费发放给抗疫一线工作人员。这件事,我们坚持了三年。”冯海萍说。另外,公司平时还会承接一些面向群众的手工体验业务,增进普通群众对湟源皮绣的了解。

多方合作

共话皮绣产业新图景

冯海萍的公司从最初6名员工蜗居在20多平方米的毛坯房起步,历经7次搬迁,逐步发展到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拥有固定员工48人,生产销售湟源皮绣、排灯、香囊、香包等上百种文创旅游特色产品。

湟源皮绣是青海省“青绣”的重要分支。为加大产品研发生产力度,公司与青海师范大学共建“公司+基地+农户+品牌+景区”的校企合作运营模式,建成3个工坊和3个销售店,并与多个村集体合作。公司产品通过淘宝、抖音、快手直播和官方旗舰店进行线上销售,在青海省各大景区青绣艺术馆现场销售。

同时,冯海萍与青海师范大学专业团队、外省厂家合作进行科技转化项目研发。其中,公司新研发的皮绣排灯和皮绣音乐盒,亮相2023年央视元宵晚会后销量猛增,并带动了其他文创产品销量上升。

“作为创业者,我感觉‘坚持’是最可贵的精神。只要创业者能踏踏实实投入到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那肯定会成功。”冯海萍说。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冯海萍表示,企业作为青海省青绣研发的主力军,更要发挥带头作用。一方面,要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推出具有地域代表性、满足现代人审美观,且更能彰显中国民族文化形象的手工艺产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民族品牌。另一方面,要在做好商场、景点等实体经营点的基础上,打造线上数字化平台,整合产品宣传、介绍和购买功能,为湟源皮绣走向国民、走出国门做好技术支持。

古老的皮绣技艺改变了和冯海萍一样的湟源绣娘们的生活。她们迈出家门走向社会,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实现女性的自我价值。十指之间“书写”的故事仍在继续,她们的生活一直会像湟源皮绣一样丰富多彩。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7.jpg






0049013884587640.jpg








0049393274762768.jpg







责任编辑人:樊永红

赶快成为第一个点赞的人吧

收藏:

分享:

Copyright 1998-2015 chinaleather.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皮革协会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100085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7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金贸大厦C2座708室 邮编:1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