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
话虽这样说,但是你知道吗,康熙可是第一个吃巧克力的皇帝,康熙特别喜欢各种西洋玩意儿,推广过西药,做过西方数学题,还喜欢吃“绰科拉”。“绰科拉”就是巧克力(chocolate),他曾经让人去跟意大利主教讨药,顺便提了一句,如果有巧克力的话,也给我弄点来吃吃,于是人家主教给他进贡了50块巧克力,康熙高兴得不得了。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看,清朝可谓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经济水平也是前所未有。在消费水平提升之后,消费能力最强的贵族,自然要购买更多显示身份的奢侈品。
而在封建社会,奢侈品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有显示身份,等级的意味。清朝的奢侈品消费,主力当然是富贵人家,消费的内容,却并不单一,而更指向了不同的历史倾向。
1.上层贵族对故地特产的追捧
说到清朝,三百年封建极权之外,他们对自己民族的旧俗简直是拓跋鲜卑的对立面。一直重视骑射,坚持木兰秋狝,就连奢侈品消费,也对林海雪原的皮毛、人参甚至口菇等念念不忘。
可以说,正是满族贵族对民族风俗的重视,对民族服饰、民族审美的坚持,为清朝东北特产的风靡打下了良好基础。至于不同民族的汉族官员,穿貂儿是新朝新规矩,也是一种新时尚。
清朝前期的一位官员记载,流入北京的东北皮毛价值直线上升:“闻上御玄狐裘,直三千金。诸臣玄裘最下者千金。”
朝鲜使节金昌业记载,“座席有头爪虎皮为贵, 其次无头爪虎皮,其次狼,其次獾,其次貉,其次野羊,其次狍,其次白毡为下。” 这说明有满族特色的装饰品已经有了等级意识而且制度化。
自然,穿衣戴帽并不能仅仅视作“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媚上的结果,反而代表了民族融合的必然趋势和王朝鼎革在服饰上的延续。
封建社会的服饰向来是等级身份的象征。在明代,官员通过穿仙鹤、虎豹等有不同飞禽走兽图案的官服来区分文武品级,到清代,这一做法被延续下来,并拓展出官帽上的文章。清前期,朝廷出台法令要求官员依据等级佩戴东珠,穿毛皮。
赐给功臣的黄马褂是历史剧中为人熟知的,而本身也作为骑射文明的服饰对北京贵族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余特产不如服饰明显,但也在清朝的坚持下一跃成为奢侈品。如东珠是宫廷的爱物,口菇是皇帝帽子上的装饰,野生人参被吹嘘为强过人工养殖,有不可替代性。
2.贡茶体系的建立和实行
如果北部的贡品是皮毛东珠,那么南方的特产便是茶。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游牧民族也极为重要。在茶的进贡上,窃以为清朝继承和发展了明朝的政策,将贡茶体系推向新的高峰。
清代贡茶主要来自各省征收、官员纳贡和迎奎贡。分别是各省的传统义务,输送贡品;官员上表纳贡——就像“皇上您吃芒果吗?”皇帝巡视地方时接受的贡品。除了各省征收以外,大都是临时性的,不多赘言。
前期,清朝贡茶承明制,但其征收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云南、湖北、湖南、四川、陕西等省。窃以为既有遥控地方,巩固统治的需要,更因为农业生产技术提升,茶叶新品种开发等客观因素的纵容。
朝廷规定:凡器用所需,百物之良,各有土产,直省有司岁支正赋市自民间;凡直省赋税输送者,岁有常数。
另外,贡物代表着统治阶层的审美和价值情趣,被最高权力者推崇。明代以来,团茶、饼茶、抹茶因为失去了贡品的地位而衰落,清代则带动了江南名茶的大规模出现,江南也成为贡茶的主要产地,这一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碧螺春、西湖龙井等至今被交口称赞。
3.鸦片战争前宫廷内的西洋物品
我们知道,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就已经与西洋有所往来。包括明末的英王来信,清代的传教士入朝,圆明园的中西结合等。西洋产品于是通过或进贡,或外交,或私人的方式流入中国,并为宫廷所追捧,成为新的奢侈品。
望远镜旧称千里镜,“能令人见目不能见之物,其为用甚博,而以之测量七曜为尤密”。
钟表外交也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至今故宫博物馆仍然留存着众多英国,比利时等国的精美古董钟。在私人方面,清朝贵族也十分喜爱西洋的稀罕物件,曾下令“买办洋钟表、西洋金珠、奇异陈设或新样器物”,“皆可不必惜费”。
早在鸦片战争之前,西洋的望远镜,八音盒,古董钟,世界地图等新奇的事物就已经传入清宫,又在统治阶级内部由宫廷传入官员家庭。当然,即使权贵早已见识了新事物,甚至掌握了相当的现代科学技术,但仍然称此为奇技淫巧,将它束之高阁或者“以悦妇孺”,仅仅是统治阶级玩乐的工具。
对西洋奇技淫巧的追捧,正是明清两代即使闭关锁国也无法阻止的,国际贸易、各国交流共同发展的历史趋势。这一经济贸易问题,众所周知,是近代悲剧开始的直接原因,对清朝历史的影响可谓尤为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