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新闻>

 拼搏成就卓越 壮志长青皮业——泰庆皮革集团董事长杨正

拼搏成就卓越 壮志长青皮业——泰庆皮革集团董事长杨正

2021-11-17

来源:《北京皮革》

作者:毕波

杨正

泰庆皮革集团创办人及董事长

中国皮革协会副理事长

世界台商皮革业协会创会理事长

大陆台商皮革业联谊会创会会长

台南县进出口商业同业工会:

名誉理事长,第十四届、十五届理事长

温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名誉会长

东红皮革集团共同创办人

青年时期的杨正

人们总是喜欢美好的事物,皮革是变废为宝的行业,我们通过皮革工艺、技术生产出各种精美、健康的皮革制品,给人们以美的享受。皮革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而于我,它也点亮了我的人生。”

旭日东升,晨曦拂过洁净的路面,光彩熠熠。杨正倚坐在平缓行驶的轿车里,透过车窗望着沿途熟悉的景致,享受着清晨的静谧。

从泰庆集团繁忙的管理工作中抽身出来后,杨正依旧保持着几十年如一日的早起习惯——大部分时间他都是第一个到公司的人。如今,除了参与公司重要事项的决策之外,杨正还给自己加了一项下车间的工作。“走走,看看,心里就踏实。”杨正说,车间是最能反映企业实际状况的地方,通过员工的精神面貌,包括与他们闲谈,都可以及时了解当前公司的经营情况,也能发现一些未被重视的问题。

杨正工作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制革车间里,对于皮革,他有着特殊的感情,“人们总是喜欢美好的事物,皮革是变废为宝的行业,我们通过皮革工艺、技术生产出各种精美、健康的皮革制品,给人们以美的享受。皮革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而于我,它也点亮了我的人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杨正(左2)与客户洽谈生意

1986年,杨正(左)赴美国进行制革技术交流

踏皮革路 翻千重山

杨正出生于1944年,童年生活异常艰辛,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他早早就尝到了生活的辛酸,也深深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在孩童时期,他就坚定了一个信念——“一定要成功”。为此他学习格外刻苦,成绩也很优秀。但由于交不起学费,小学毕业后,杨正就辍学了。当时在台湾要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极为不易,况且他年纪尚小,好在在老师的帮助下,杨正被推荐到新永和制革厂工作。由于年纪小,工厂先安排他打扫卫生,并没有让他从事制革工作,对于这样的安排,杨正认为离自己的目标太远,“我不怕吃苦,我想尽快成功。”带着对成功的执念,两天后杨正选择了离开。而新永和老板在得知杨正离开的原因后,也颇觉可惜,便又找回杨正,安排他去制革车间从事生产。从此,杨正与皮革结下不解之缘。

彼时台湾从事制革行业的有“两拨人”,一边是中国温州人开办的制革厂,另一边是日据时代留下的制革厂,大家都只是制作鞋底革,没有涉及过多的涂饰技术,这对刚刚接触制革的杨正是一个非常有利的过渡阶段。从认识皮张开始,杨正在新永和车间度过了上千个挥汗如雨的日子。几年后,台湾市场出现了美国皮革,随后鞋面皮革也逐渐在台湾生产,此时杨正对皮革的特性及相关工艺已熟练掌握,于是他开始对皮革工艺进行研发,包括色彩的开发以及面料的性能研究等。在涂饰技术提升的同时,杨正更是敏锐地意识到皮革材料具有极其广阔的消费市场,迈向“成功”的机遇出现在了他面前。

21 世纪 90 年代,杨正(中)到大陆考察市场

1995年,温州泰庆公司添购意大利制革机械

渴望成功的杨正抓住了这个机遇。1970年,杨正与合作伙伴创办了国华制革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回忆起第一次创业,杨正颇为感慨:“当时市场对鞋面革的需求非常大,台湾的生产能力已完全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制革厂全部满负荷生产,从事制革业的同行大都看见了这块蛋糕,但要建厂,并不容易。”困难主要源自两方面:技术与资金。技术方面杨正掌握的是后端涂饰技术,缺前端鞣制技术。但更大的问题是资金,设备、厂房、人员都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在杨正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几位鞣制工决定与他合伙创办事业,大家走亲访友,四处奔走终于凑齐了建厂的钱。

上世纪90年代,泰国尚多制革公司成立

公司成立后,杨正首先将工作重心放在两方面:一是抓品质,在坚持从美国进口皮张的同时,公司开始组建技术研发团队,加大了对皮革涂饰技术的研发,尤其是色彩方面,杨正率先研发采用钛白粉技术,白皮做得极为纯正,使成革的色彩饱满度、鲜艳度得到了更完美的呈现。国华公司产品也因此一时成为了台湾制革色彩的风向标,引导着台湾皮革颜色的趋势。二是抓市场,“瞄准海外市场,避开竞争日益激烈的台湾市场”,杨正认为这是公司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这一时期,杨正每天早出晚归,无论刮风下雨,他都坚持每天第一个到工厂。“要处理的事太多,车间需要管理,原料需要采购,人员需要培养,公司几乎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我都亲自过问,并参与解决。”正是这种亲力亲为、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带动和影响了国华公司员工,大家都铆足了劲,投入到规范标准的管理和生产中。因此公司的市场口碑越来越好,生意越做越大,国华制革也逐渐成为当时台湾制革业的一面旗帜。

2011年,杨正(左8)与到访中国台湾的大陆皮革行业领导和专家一行合影

1978年,杨正创办了泰庆皮革塑胶股份有限公司。从初期做沙发革到运动鞋白皮,再到30年前专业定位于油腊类牛皮革的专业领域,这家最早直接对口国际品牌市场的制革厂,如今在世界享有较高声誉,是台湾仅存的大型皮革厂之一。1986年,杨正又在台南麻豆创办了尚多皮革有限公司,生产女鞋用革,出口欧美。后来又与曼谷橡胶制品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泰国尚多制革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运动鞋用皮革。至此,杨正完成了在台湾制革业的布局,也积累了足够的发展资本。

20世纪90年代,海峡两岸经贸日益活跃,台资企业开始进入大陆投资。在制革领域,以泰庆为首的一批台湾规模制革企业也先后到大陆建厂。“当时大陆制革业还处于改革初期,但大陆市场同台湾早期市场一样,具有人口红利的优势,政策支持力度也很大,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皮革工业作为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已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看准大陆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杨正与施荣川(现北海东红制革厂董事长)合作在广西北海投资成立了第一个落户大陆的规模化台资制革厂——北海东红制革厂,主营二层绒面革。同时,杨正在广东东莞成立泰庆皮革办事及售后服务处,拓展大陆业务。

21世纪初,杨正(左)前往美国考察生皮供应链

2010年,杨正(右2)陪同时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世成等一行参观台湾泰庆皮革公司

在大陆生产后,泰庆及东红的业务规模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93年,泰庆制革及北海东红的业务规模已经翻了几番。在泰庆取得发展的同时,杨正并未安于现状,而是对大陆的制革市场进行了更深入的调研与摸底,他非常看好大陆头层皮革的发展趋势,于是,在1994年杨正斥资5000万美金,在温州建造了泰庆温州制革厂,主要生产油腊皮革和休闲鞋、功能鞋用皮革,成为当时国内少有的油蜡皮革及外贸导向出口的制革企业。同时,泰庆与温州本地制革龙头企业合作,成立了亚泰制革有限公司,专业生产沙发用二层皮革。对于这一决定,杨正回忆说:“数年时间,大陆的民营制革企业就飞速发展起来,同时市场对于皮革的需求远远未得到释放,皮革产业在大陆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通过董事会商讨,一致决定进一步加大对大陆的投入,并将生产重心转移至大陆。”随后,在2001年杨正又在广东惠州成立了尚多皮革(惠州)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外贸,该企业经过数年发展,在高端女鞋皮革市场就有较高的占有率。2011年,尚多又与百丽鞋业集团合作在安徽宿州成立了百联尚多皮革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男女鞋用皮革。

在转移至大陆发展近20年后,泰庆集团的制革产业得到了进一步腾飞,在生产高峰时,其头层皮革及二层皮革的月产量超过3800万英尺。这个规模占当年中国全部轻革产量的6.76%。这对于泰庆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成功。

2011年,杨正(前排右3)一行访问中国皮革协会合影

2015年,杨正(右2)在中国国际皮革展台湾地区展馆参观

2016年,杨正在“中美皮革圆桌论坛”上发言

深耕细作 花开自香

进入内地后,在自身取得发展的同时,泰庆制革公司也推动与促进了中国制革行业的发展。最为直接的影响是,泰庆等一批台资制革企业的进入,为大陆制革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使国内企业加强了对产品品质的把控,对企业管理、标准采用、技术研发、制革机械等各方面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生产也越来越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多样化。与此同时,我国制革企业的人才队伍也得到了更快速的锻炼与成长。“当时大陆的制革厂,绝大多数都是国营企业,私营企业正在兴起,许多方面都在摸索与学习,可以说我们作为一个样板,使他们少走了些弯路。”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陆制革企业工人的整体素质较低,不仅对制革技术了解不深,个人职业规范甚至是个人生活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而且不规范,随意性大。为使工人尽快适应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需求,泰庆制定了完善的员工培养制度。“泰庆最早一批工人,职前培训就花了3个月。”杨正表示在员工上岗后,泰庆多次组织与公司合作的国际企业技术总监以及国内一线顶级生产技术人员对员工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同时也将公司的部分厂房腾出用作学习专用场地。专业培训使员工的水平快速提升,并在技术上与国际充分对接。

在管理方面,20世纪初期泰庆集团旗下就拥有多家分公司,集团内部的结构也非常复杂,从车间工人到管理人员,职工超过2000人。如何将千人团队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集团的人力资源效率,高效高质地完成集团目标,是泰庆能否平稳前行的重要因素。为此,杨正贯彻先进的管理理念,“做董事长一定不要事必躬亲,决策和执行要坚决分开,多给下属些权利,让他们多动脑筋。当然前提是引导他们要有正确的发展观念和思路。同时要做到岗位权责明确。”杨正认为,这些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大陆制革企业借鉴与学习的对象。而当时的规模制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确实都或多或少地经历了仿照台资企业进行生产管理的阶段。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也是泰庆得以做大做强的基础。”杨正尤其重视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在他的带领下,泰庆研究开发了多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并在行业内推广应用,为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比如油蜡皮革的生产制作,在2000年前,大陆企业鲜有制作油腊皮革,而泰庆的油蜡皮革在国际市场闻名,先后有200余名技术员通过在泰庆的学习实践,充分掌握了这项技术,如今这项技术在国内制革企业得到很好的运用与发展。

标准越高,产品质量就越有保证,企业才能持久,行业才能持续。”杨正始终坚持要求企业的标准要与国际标准对接。泰庆对推动中国大陆制革行业的发展主要还表现在对标准的引入上,尤其在标准研究及实验数据上泰庆做出了诸多贡献。

中国大陆制革市场在发展初期,缺乏行业标准,由于泰庆公司在台湾专注于做外贸,拥有与世界顶级品牌多年的合作经验,对皮革的物理、化学性能指标要求有清晰的认识,因此通过泰庆把这个行业国际标准(包括耐干湿擦、耐磨、崩破强度及撕裂力、防水、皮革使用率的规则和标准)带到大陆并普遍推广,此外,在大陆皮革标准制定过程中,前期的许多取样数据均来自泰庆公司,这些帮助使中国皮革行业的发展加快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步伐。从1990年进入大陆至今,泰庆一直以外贸出口为主。在皮革外贸出口初期,创汇贡献较大。在这期间,泰庆也是较早接触并引进进口机械的企业。30年前,大陆制革机械可以说是非常落后的。正是通过参观、学习、了解泰庆的制革机械设备后,国内的制革机械厂才得以快速发展起来。如今,国内的制革机械设备发展比制革发展还快,许多产品,包括真空机、磨革机、喷涂系统、染色转鼓等都已出口至世界各地,国外使用大陆的机器比例也越来越高。

2020年,杨正在首届“真皮真自我”皮革创意设计大赛台湾区颁奖典礼上致辞



2021年,泰庆皮革公司与四川大学合作成立的实践教学基地揭牌

创建平台 心系行业

经过近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一大批企业在实现规模化发展后,也开始关注产品结构、品牌效应。与此同时,中国环境保护政策日趋完善,制革产业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产业布局悄然发生变化。这一阶段,杨正在谋划泰庆企业发展的同时,更多的是从皮革产业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整个行业的发展。不论是呼吁制革企业清洁化生产,还是关注制革企业人才梯队的建设,亦或是组建大陆台商皮革业联谊会和世界台商皮革业协会,包括行业召开的有关发展会议或论坛上,我们都时常看到杨正忙碌的身影,听到他掷地有声的箴言。

——创建平台

行业要发展,恶性竞争是不可取的,我们要有个好的平台,大家一起交流,互相合作,互相支援。”作为皮革产业快速发展的亲历者,杨正说,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他义不容辞。2010年,为维护台湾企业的利益,更为重要的是推动行业平稳发展,杨正组建了大陆台商皮革业联谊会与世界台商皮革业协会。在创建平台后,杨正尊循着实在做事、务实做人的处事态度,始终以整合及考量制革产业链未来发展及同业合作为使命组织各项工作。

联谊会成立后,杨正组织开展了多项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针对从美国进口皮革原料的不平等条款,杨正多次在国际活动中发声,要求修改部分不平等条款。2016年,中美皮革圆桌论坛在北京召开,杨正作为大陆台商皮革业联谊会代表再次发言,就北美牛皮销售标准的条款修改内容进行了积极争取,维护了联谊会企业的利益。在杨正的管理下,大陆台商皮革业联谊会被视为台湾皮革业界建立的极其成功的纽带和平台。

——关注环保

泰庆是国内最早关注环保与能耗的企业之一。在温州泰庆公司建立之初,杨正就开始着手主抓多项环保技术,以精益求精的精神提升企业环保水平。包括合理管控COD及氨氮数值,通过产学合作的方式,找出一个最好的平衡点,而非一味追求降低数值。2015年泰庆与厦门大学生态环境院合作完成了皮革废水生物处理系统。在一般及危险废弃物方面,泰庆严格控制、减少产出,除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更是对企业处理费用有实质的回馈。比如,在中水回用系统中采用Fenton化学氧化处理系统,并外加使用了双氧水氧化剂与FeSO4催化剂,极大地降低了回用水中COD、色度及水中SS、悬浮物。杨正说:“这是在环保管理日益严格下,泰庆能够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基石。”

201112月,杨正时为中国台商皮革业联谊会会长,他和东红皮革公司施荣川董事长、德昌制革白志祥董事长等一行拜访了中国皮革协会,就制革业环保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对日后行业有关环保标准的制定、修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台湾制革业与大陆皮革业界在环保上的交流开端。在此之后,杨正多次组织并参加了在大陆召开的环保会议,也多次在行业环保活动中发声,强调环保之于企业的重要性。

——关注人才

杨正是最早一批关注行业青年队伍建设的企业家。在他的决策下,泰庆与陝西科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成为我国最早校企合作的台资皮革企业之一。上世纪90年代,泰庆携手陝西科技大学,开展了首批院校学生到泰庆进行车间学习活动。活动期间,杨正同公司管理人员接待,并亲自为学生们讲解制革知识。泰庆与陕科大的长期合作关系,为行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知识。泰庆与陕科大的长期合作关系,为行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杨正更是充分感受到了行业青年人才缺失的现状。为此杨正联合中国皮革协会,设立了中国皮革协会-杨正奖学金,以此來鼓励皮革业界的青年学生投身皮革行业。“青年是皮革的未来,皮革的传承需要他们。”杨正表示,泰庆当前还与四川大学进行了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将进一步加强院校学生对皮革的认识,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提升他们对皮革的情感。

福建泰庆公司生产车间

福建泰庆公司生产车间

做好传承 光大皮革

当前中国皮革行业处于由原来的追求数量规模型向追求质量效益型转变阶段。制革企业面临人口红利消失、环保高压态势仍将持续等诸多挑战,一部分下游市场逐渐外移。面对新的市场发展环境,杨正认为,皮革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日不落行业,老一辈的人已经完成了使命,新一代的青年人要接好班,努力推动新工艺、新技术创新发展,做好皮革就是最好的传承。

福建泰庆皮革有限公司位于福建漳浦赤湖皮革园区,它承袭了泰庆集团的主业,专注在鞋面革的制作尤其是油腊牛皮革,用于休闲鞋、功能鞋,具有很高知名度,且保持着较稳定的市场占有率。由于建厂初期积累了大量的智能生产皮革的经验,在自动化生产及再生资源的利用、环保废水废气废料的处理、品质、品管、优化员工生活公共空间上,都有幅度的提升。

作为福建泰庆皮革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杨丰荣非常认同父亲的说法,“我们现在就是尽力做好皮革。正如父亲教导我的‘皮革行业千年前就有,百年后依然会在,是不落伍的行业,身为现代皮革产业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人,虽然只是皮革发展过程中的过客,但我们依然要尽量扮演好传承的角色,有责任和义务,一代一代专心用心地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皮革人的使命’。”

对于泰庆公司的未来发展,杨正表示,泰庆会继续秉承坚守在中国大陆生产,放眼世界的战略。“我们与大陆有共同的语言和文化,管理的认知及语言的沟通是其他地方无法相比的,虽然近年来欧美客户一再要求我们转移东南亚生产,但从中长期考量,我们还是会扩大在大陆的规模,以更高的品质、更好的服务及更先进、更友好环境的技术来推动在大陆事业的发展。大陆有十几亿人口,永远有市场,我们不会因为短期客户的要求而改变长期的战略布局。我们依旧会在使命驱使下持续创新产品,引进欧美创新的沸石Zeology无铬皮革生产技术,推动和开拓皮革应用市场。”

从身无分文的制革学徒到拥有数亿资产的全球先进制革集团总裁,杨正在60多个春秋的奋斗征程中,把“苦”化为了甘甜,把“甜”无私分享给了同行,他的努力拼搏、坚持坚守和老当益壮精神,让我们所有皮革人为之感到骄傲,也值得我们学习。

/ 毕波 图 / 杨丰荣


责任编辑人:潘飞

赶快成为第一个点赞的人吧

收藏:

分享:

Copyright 1998-2015 chinaleather.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皮革协会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100085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7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金贸大厦C2座708室 邮编:1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