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普遍偏小、拥有自主品牌开发运营能力的企业偏少、创建自主品牌实力不足……这些因素的存在,造成了瓯海童鞋品牌发展动能不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
温州网讯 温州是中国童鞋三大基地之一,瓯海是温州童鞋的主阵地。虽然瓯海童鞋企业多,但规模普遍偏小、拥有自主品牌开发运营能力的企业偏少、创建自主品牌实力不足……这些因素的存在,造成了瓯海童鞋品牌发展动能不足。
如何突破困局,瓯海在积极探索——
走出品牌之路
破解贴牌代工之困
在童鞋小镇逛一圈,不难发现很多童鞋就是“成人网红鞋”的微缩版,各家款式雷同,同质化、傍名牌现象在小镇比比皆是。
然而,脱胎于瓯海的“M1&M2”童鞋却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正成为国内童鞋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M1&M2”靠贴牌起家,多年来也一直“默默”地走外贸路线,直到2018年才开始在国内运营。他们从温州、福州的两个大商场角落起步,目前已在国内开设200多家线下体验店,并在产品、渠道、品牌认知上,快速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全球一年出货近400万双,其中八成产自童鞋小镇。
“我自己就是宝妈,每款鞋子的设计都是从‘给自己孩子穿’的标准出发,充分考虑每一个细节的舒适性、健康性。”品牌执行人黄洁介绍说,“M1&M2”通过“西班牙设计团队、无胶全机械热熔压制、有机棉、最佳儿童鞋软度、厚度”等产品个性,打造高辨识度的童鞋品牌。
虽然打造品牌这条路不好走,但还是有不少像“M1&M2”的企业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如主攻校园运动鞋的温州一课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油面防滑、冰面防滑、矫正鞋、助跑鞋、防撞鞋头等专利优势,寻求一条差异化道路。总经理郑炳康自信满满地说:“我们目标是以高价值为发展方向,建立自己的品牌。”据悉,“一课”是国内目前首家功能型校园鞋研发的企业,正与森马、东升、乔顿等成熟的校服企业合作,借势借力,做大校园市场。
发挥“有形”之手
破解品牌崛起之困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童鞋目前每年拥有超300亿元市场容量,随着三孩政策施行以及国民购买力的提升,预计国内市场将在3-5年内达到1000亿元。这一利好对童鞋行业、童鞋小镇来说,无疑将迎来新“风口”。
“只有激活有潜力的品牌,做大市场增量,在增量中增加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才能真正把自主品牌‘蛋糕’做大。”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特色小镇研究专家胡小武教授认为,温州童鞋产业要想巩固行业地位,还需要持续提升产业的全球集聚度,把集聚度和规模长板拉得更长,让产业基础更扎实。
在中国皮革协会秘书长陈占光看来,区域经济发展中,需要有一大批区域内品牌来支撑,一个知名品牌的形成,需要政府引导和帮助有能力的企业,通过创新、研发、设计来发展自主品牌,形成一批优秀品牌来带动区域品牌。
着眼童鞋产业的迅速发展,瓯海区也在积极为区域内的童鞋品牌升级厚植土壤。“瓯海将打造全国最集聚的童鞋基地。”瓯海区商务局局长谢东介绍,该区近日已组建专班深入行业调研,正在加紧出台“十条”新政加大产业扶持和培育力度,并将在瞿溪真皮大世界打造鞋革选品中心,推动金州童鞋小镇等产业基地与选品中心合作和互动,实现错位发展、互利共赢。
借助资本之力
破解品牌扩张之困
“打造一个品牌的资金要求非常大,对我们小企业来说非常难,目前还是专注于生产,在产品性价比上占据优势。”贝林妃童鞋总经理翁文恩道出了小镇内多数童鞋企业业主的心声。
陈占光认为,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崛起,市场竞争更加充分,品牌化势在必行。而创品牌无论从资金投入、产品设计创新、拓展销售渠道、品牌文化建设、品牌推广,还是持之以恒的决心等,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
对于很多童鞋老板来说,代工门槛低,见效快,而实际上,长期代工却会让企业固化在生产制造环节,生存空间越来越窄。基于目前资金实力等薄弱环节,不少企业还是停留在模仿不创新、贴牌不创牌的“舒适区”。
胡小武认为,政府可以依托有潜力、有自主品牌意愿的企业,通过建立行业发展基金、借助金融手段等吸引资本投入,扶持和推动比较好的童鞋品牌尽快上市,通过资本的力量,让品牌获得快速扩张的能力,引领整个产业提升,进而引导培育本地化国际性的自主品牌建设。同时,通过行业发展基金,奖励扶持占有一定市场份额或销售量的自主品牌企业,逐渐培育出温州童鞋品牌,把童鞋小镇培育发展为具有制造、创新、研发等三项能力的自主童鞋品牌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