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记者来到甘肃雅路人麻编工艺制品发展有限公司。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麻鞋组成的中国地图,在光影映照下显得古朴而温暖。继续前行,便看到一双双做工精致、样式各异的甘谷麻鞋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
“甘谷麻鞋2017年被列入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们从事麻鞋加工制作已有10多年,现在主要做的是甘谷麻鞋的保护传承工作。”雅路人麻编工艺制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牛君俊说。
据介绍,甘谷麻鞋制作工艺可追溯到东汉前,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制作实践中对加工工艺不断完善,在唐代渐趋成熟,在陇上民间手工产品中享有盛誉。甘谷县大青麻栽培已有5000多年历史,甘谷及周边县区种植的大青麻色白光泽好,耐湿抗腐,纤长韧性好,为麻鞋的生产制作提供了便利。
“甘谷有种植大青麻的地理优势,加之这里是古丝绸之路商贸重镇,我们祖辈既掌握着麻鞋的制作技艺,又有经商头脑,很早便将甘谷麻鞋作为商品销售。”牛君俊说,甘谷麻鞋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又是一种精巧的民间手工艺品,有着深刻的文化意蕴。1964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麻鞋,式样与如今的甘谷传统麻鞋别无二致。
甘谷麻鞋用料讲究,工艺传统。制作时,先将大青麻编成辫,然后将麻辫置于平案,立辫状盘鞋底,盘成麻丝紧密的“千层底”,再用麻绳穿紧左右,固定鞋底。最后用钩针钩出麻花辫鞋面、鞋耳、鼻梁,组合时用木楦把鞋撑起来,帮梁、鞋耳、鼻梁贯穿耐力麻绳,鞋即成。
近年来,为迎合市场需求、发扬丝路文化,甘谷麻鞋在保留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在款式和制作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进和创新。
“最早麻鞋是用纯麻做鞋底和鞋帮,后来工艺逐渐改进。”牛君俊说,传统甘谷麻鞋制成后,须在鞋底渗入厚厚一层稀牛粪以坚其质,风干后硬似牛皮,可以防水。现在则是在麻鞋底上贴了牛筋底或橡胶底,室内室外都可以穿,而且防水防潮。
“甘谷麻鞋是非遗传承保护产品,所以我们把更多丝路文化特色和本地旅游特色元素融入产品,像鞋面刺绣麦积山、大像山图样等,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给麻鞋赋予了更多灵魂。”牛君俊说,甘谷麻鞋制作保留了大量民间传统技艺和民间文化的原始形态,对于研究民俗民间文化形态的传承演变,特别是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的麻鞋是纯天然材质,是手工制品,具有吸汗除臭功效,符合环保理念,在国内国际市场很有竞争力,2019年产量13万双,产值1000万元以上。”牛君俊说,由于麻鞋是手工产品无法量产,所以下一步发展趋势是走个性化定制路线,并将结合乡村振兴,继续解决周边群众和陪读妇女就业问题,实现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