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皮革>

 从南宋到民国的1500双古鞋

从南宋到民国的1500双古鞋

2013-05-23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

古鞋藏家杨韶荣住在闵行区虹中路一栋十分普通的民宅里,下了电梯,要经过两道防盗门才能进到他家里。“入门仪式”如此严肃,当然是有原因的。因为这里有杨韶荣收集的1500余双珍贵古鞋,南宋至民国的都有,价值不菲。外人来,必须提前预约,“家里只有我和老伴两个老人,要是有人打劫怎么办?”杨韶荣笑说。今年6月,他将带着自己的部分古鞋参加首届市民文化节收藏大赛。

26年收1500余双古鞋

现年76岁的杨韶荣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富有的乡绅家庭。父亲喜欢收藏古董字画,杨韶荣自小便也跟着与收藏家打交道,收藏上的兴趣也慢慢培养起来。1954年,杨韶荣到上海念书,而后在上海无线电四厂当一名技工,专做电视机和收音机,逛古玩市场成了他工作之余的重要爱好。

杨韶荣的母亲是曾深受缠足之苦的女性。1987年,因母亲在余姚过世,杨韶荣回乡清理遗物时,发现家中箱子里有一双母亲穿过的黑色尖头小鞋,小鞋颜色素净,做工也细致,让杨韶荣觉得“既好看又有民俗文化”。此后去古玩市场,淘古鞋便成了他最新的目标。只是,因“文革”“除四旧”的关系,此类小鞋不是被烧,便是被扔,幸运的流落至国外,普通市面上已很少能看到这种鞋子了。杨韶荣跑遍北京、天津、陕西、山西、浙江、安徽等地的古玩市场,希望把全国各地的古鞋子都收齐,“说这些鞋是‘四旧’也好,封建残余也罢,都不能否认它们自身携带的历史痕迹。”杨韶荣说自己收藏这些小鞋的目的,除了想做文化研究,亦想在国内延续“鞋文化”教育的可能,“一开始我是收着好玩,后来想想古鞋都流到国外终究不妥当,难道研究中国的鞋历史还要跑到国外去吗?”

每个收藏家都有一个开博物馆的愿望。1992年,杨韶荣在徐汇区自家只有15平方米的房子里,办起了私人博物馆,美名“百履堂”,接待过不少世界各地的古鞋爱好者、藏家以及媒体人,曾被李鹏总理接见过的美国施格兰集团(酒类公司)董事长爱德加·勃朗夫曼,亦曾来参观过多次。

为有一个更像样宽敞的展厅,杨韶荣在2001年“违心”卖了些好鞋给加拿大一位开鞋博物馆的藏家,凑钱在虹中路买了套房子,并把家里30平方米的客厅专辟成展厅,沿着三面墙壁摆了10个白色陈列柜,但只有不到1/3的鞋子能在这里见光日,剩下的鞋都被他锁在壁橱里。没人参观时,他便用绿色丝绒窗帘将其遮盖起来。对那批流浪至加拿大的小鞋,他到现在都念兹在兹,懊恼不已。

杨韶荣说,自己在收藏上前后花了有几百万元,具体数字也算不清了。最开始买时鞋子才三五元一双,现在最贵的则要几万元。2005年至2007年,杨韶荣用做古玩生意及朋友处借来的一百多万元,带着儿子于全国各地做了几次大规模的收鞋行动,“再不收就没有了,现在市面上所谓的明清绣花鞋大多是赝品,很少真货。”大采购之后,杨韶荣生了场大病,觅鞋的旅程便很少继续了。

繁复多样的古鞋样式

杨韶荣收的古鞋年代横跨南宋至民国,男女老少各种功用的都有,花样亦极其繁多:按鞋头分,有双梁鞋、单梁鞋和云头鞋等;按功用分,有雨鞋、祝寿鞋、订婚鞋、新婚鞋、辟邪鞋、烧香鞋、纳凉鞋等;按外形分,有高筒金莲、低帮金莲、高跟金莲等。光是讨口彩的童鞋,他就有虎头鞋、龙头鞋、鱼头鞋、猪头鞋等。

1000余双明清时的“三寸金莲”占了他收藏的大多数。“三寸金莲”在民间俗称 “小脚鞋”、“小鞋”,学名为“弓鞋”,缘起于女性缠足。关于缠足的起源,国内的史料说法并不一致,能确定的是缠足在辛亥革命后被明令废止。缠足在清朝登峰造极,因而清朝的小鞋在杨韶荣的藏品里也是最多的。

“三寸金莲”隐晦地指涉着古代的男女关系。缠足会扭曲人的骨骼生长,使女性从小就不良于行,但当时的男性认为,缠足之后,女性便不能轻易跨越庭院红杏出墙;另外,女性缠足后,腿部功能便会退化,血液循环不畅会致使腿部以上腰部以下的臀部相对发达,而女性走路时扭动的上身也更能满足当时男性的审美。

这种观念在女性的小鞋上有着最直接的体现。花鸟草虫、飞禽走兽、爪蒂花果是小鞋最常见的纹饰和图案,它们都有各自的寓意:牡丹花意含荣华富贵,多为年轻女子喜爱;蝙蝠捧寿寓意多福多寿,以老年妇女穿用居多;在鞋面两侧绣“虎”和“马”图案,取的是“驸马”之意;绣“鱼”形图案,寓意“年年有余”;“莲藕”和“幼儿”预示“连生贵子”;“猴子骑在马背上”意为“马上封侯”。因古人也信佛教,有些小鞋也会在鞋面绣上从印度传过来的 “卐”(发音wàn)符号,象征吉祥平安;家里有老人去世时,晚辈也会为其换上绣有“扶梯”的寿鞋,寓意“步步升天”。另外,龙和凤(龙凤呈祥)、公鸡(升官发财)、蜘蛛(喜从天降)的绣法和寓意也是经常使用的。

杨韶荣的“镇馆之宝”是一双从南宋流传下来的“翘头鞋”,这也是他收的年代最早的鞋子。这双鞋使用了缂质面料,颜色浅棕,式样如同现在常见的浅口鞋;他收的最贵的鞋是一双用2万余元买的清朝宫女穿的“旗鞋”,鞋子宽大,和小鞋最流行的尖脚样式不一样,“满洲女子最初并不像汉族女子那样缠足。”杨韶荣解释说,“清朝覆灭后,很多宫女都回黑龙江老家去了,鞋子也被带了回去,这双鞋就是从东北流过来的。”

古代缠足女子一天24小时都要穿鞋,因而睡觉时她们也有专门的软底睡鞋,如果外出,则要穿上套鞋出门。红鞋多是女性结婚时穿的,这些鞋子通常由女方母亲亲手做来。让人颇感意外的是,杨韶荣在陈列展出的红鞋里还放了些打印纸做的“春宫画片”。杨韶荣解释说,母亲在红鞋里放“春宫画片”,或直接将“春宫图”绣在鞋子内部,是为女儿做含蓄的性启蒙。她们也会将一些刻有春宫画的钱币、瓷碗、刻章压在箱底,以做陪嫁之用。杨韶荣本人并没有此种绣上春宫图的婚嫁鞋,只能打印一些春宫纸片以提示。

除了常见的图案设计,杨韶荣收的清末小鞋里也有绣上“N、D、R、M”几个英文字样的时尚鞋,“那时小姑娘为了赶时髦,也会用外文字来绣花。”杨韶荣说,这种鞋虽少,但说明当时国内已受到西方影响。同样情况还发生在小皮鞋的细微变化上,在西方工业进入中国之后,洋人也为中国女性制造过一批黑色尖脚小皮鞋,三寸小鞋上系有鞋带。

因地理位置不同,不同地区的小鞋也带有各自的地域属性。北方女性身材高大,性格豪爽,其鞋脚尖多朝下,做工也多宽大粗犷(以山西大同为代表);南方女性娇弱柔媚,其鞋脚尖则多朝上,做工亦小巧细腻(以浙江绍兴为代表)。“凡是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地方,其绣花也必定精巧繁复,材质考究。”杨韶荣说,每款鞋子其实都集社会学、经济学、风俗学、美学、性学于一身,一方小鞋承载的往往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变化。

责任编辑人:ygy

收藏:

Copyright 1998-2015 chinaleather.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皮革协会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100085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78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金贸大厦C2座708室 邮编:100044